“风湿病”名称的由来
2019.11.24 若水
“
众所周知,“风湿”是中医病名, “風溼”两个汉字作为病名源于《伤寒杂病论 湿病脉证并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Rheum作为字根,在《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中的解释为“a watery discharge from the eyes or nose”,即眼、鼻中的水状分泌物。与中医的痰湿相近。该字典对rheumatism的注释为“(kind of )painful disease with stiffness and inflammation of the muscles and joints”,指肌肉与关节的僵硬和炎性疼痛性疾病。这与仲景所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何其相似也。
我们推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借用了中医这一病名。但究竟在何时、由何人将rheumatism作此翻译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
通过查阅有关翻译史料,发现最早的英汉医学字典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Benjamin Hobson 1858年编纂并在上海出版的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汉语书名《医学英华字释》),Benjamin Hobson在华行医20余载, 他上海仁济医院工作时,与华人助手管茂材等共同编辑出版中文版《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介绍西方医学的期著作。并以此为基础编撰了这部中文书名为《英华医学字释》的字典,其中大量借鉴中医学术语。尽管知道有这本字典的存在,并且在上海出版发行,但寻找此字典的确费尽周折。我曾拜托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鲍春德教授帮忙查找,但他在该院的图书馆没有找到此书。
今年3月,经重庆市文旅委王皞处长引荐,有幸认识了重庆市图书馆唐伯友主任并得到他的大力帮助,他才用了数月时间,请海内外图书馆朋友帮忙查找,功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美国斯坦大学图书馆找到了此书的影印件。在此书第39页收录了rheumatism acute and chronic词条,被译为風濕新舊症。至此,经作者近半年的工作,终于明确,目前有据可考借用中医病名“風濕“翻译rheumatism的第一人是英国传教士Benjamin Hobson。
在该字典中收录了gout,被翻译酒脚風”。
1866年出版的由 德国传教士Wilhelm Lobscheid 主编的《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亦将rheumatism译为“風濕”,可见此种译法已在当时达成共识。
英国传教士Benjemin Hobson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