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足以彰显中国的传统之美!
窗乃园林之眼,园中的苍山流水、琼花古木,一入窗中,便自成画幅。佳景借窗飘然而至,雅趣于墙内外流动不止,空间中产生了一种隔而不阻的美妙气息,是窗户的通透,也是心性的通快。
中国古典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多倾向于“取含蓄,引而不发,显而不漏”,此得于本民族独特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趣。在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中,“含蓄”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说:“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在诗论中所言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画论中则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最忌将主题袒露于画面。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联系,自然受到它们的影响。故传统的造园艺术往往忌浅露而追求意境之深邃;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
造园者常用欲扬先抑或欲露则藏的手法,千方百计的把景“遮挡”起来,使其若隐若现,似有则无。
李渔认为“开窗莫妙于借景”,“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漏窗借景,为何而美?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论:“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正是这种“间隔”,戏剧化地生成了一种美感形式,将平常事物变得可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