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倒空您杯子里的水
罗树庚
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老师上了节研讨课。课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议研讨。我发现,只要别人提出商榷、异议时,这位老师马上解释、反驳。只要别人说一点,她立即反驳一条。教研活动在辩解中收场。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课后,我给上研讨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没想到刚说几句话,那位老师竟然委屈地哭了。事后,她还给我发来一条长长的留言,说自己上研讨课前身体不佳,上研讨课压力很大,为了准备这次研讨课付出许多,等等。总之一句话,是想告诉我上公开课有多么不容易,不应该被吹毛求疵。
站在前面上课,的确比坐在下面听课、议课要困难许多。但评课、研讨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优化和提高教学吗?如果听不进别人的建议,研讨又有何意义呢?每次遇到这些老师,我都会想起盛满水的杯子。生活中,有许多人杯子里总是盛着满满的水,容不得别人再往里面添加,教师群体亦然。有些老师,三年前与之交谈,和三年后与之交谈,他们讲述的教学理念完全一样。有些老师固守着一二十年的老经验,应付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适时倾倒自己的水杯,及时更新杯子里的水。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哲学教授,听说一位叫南隐的老禅师对禅学很有研究,而且很有智慧,便决定去拜访他。教授一坐下,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在一旁的禅师,只是默默地倒茶,倾听。最后,教授终于讲完了,看到南隐禅师还是默默无语,心里很高兴。他觉得南隐禅师不过如此,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深。这时候,南隐禅师终于发话了,说:“让我给你的杯子添满水吧。”南隐禅师边说边将水注入教授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还继续往杯子里注水,直到茶水溢出,还在添加。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流满桌面,教授忙用纸巾擦水,并对南隐禅师说:“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禅师微笑着说,“头脑里装满了你自己对禅学的看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什么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教授听了无地自容。
在一个行业里变成熟练工,一切就按部就班了,很容易出现“满杯现象”。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站上讲台授课,有一种一呼百应的尊贵感;教育学生,娓娓道来,有一种布施感。长期做教师,可能会养成喜欢教育他人的习惯。听取别人意见时,便有被教导的不适之感。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虚怀若谷的意识。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要的就是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要的就是能容忍相左的观点与刺耳的批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完全掌握其真谛,领悟其奥秘。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需要我们有悦纳的心态,敞开胸怀去接受他人善意的提醒。
很多一线教师从教一段时间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生活的安逸或者职业的倦怠,会让人进入一种程式化工作模式,进入一种“舒适区”。这种“舒适区”会消解人的进取精神。有时,一些教师也能感觉到自己理论的匮乏、观念的陈旧,但因为走出“舒适区”太累,跨越“舒适区”太难,就会拒绝接纳新知识、新技术或者新思维、新理念。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就要敢于把杯子里的沉渣倒掉,敢于“归零”。昨天的荣誉统统收起来,不要让它成为自己前行的负担。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前进。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就是要转变知识观、学生观、教育观。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在增长,教师要有新的知识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媒介的普及运用,获取知识的路径变得更为开放,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里,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自我更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