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乒乓球年味儿
密集的乒乓球比赛,让家乡的年味儿浓烈了许多。
才进腊月,从各个村落开始的大大小小的乒乓球比赛,就像干冬里山坡上的茅草,一个小火星便一堆接一堆呼呼呼地烧起来,把个年味儿烤得炽烈浓酽。这股火辣辣的乒乓球热潮,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过后,大家出远门的出远门,忙农活的忙农活,才恢复了白天上班忙活晚上汇聚打球的常态。
家乡人对于乒乓球运动的痴迷,很有渊源。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家省级报刊就曾经登载过一篇文章——《户县有个“乒乓球村”》,让家乡人的乒乓球热情声名远播。
那报道说的是真的,就是现在的余下镇一个叫作东屯村的。
七八十年代的东屯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瓦房,沙土街道。蔚为奇观的是每家前院都有一个水泥乒乓球台,砖砌的支柱,一般高低,远远看过去,煞是壮观。村里人在忙完了农活之后,拿出各自的球拍——多是自己用木板自制的,上面贴了胶皮,乒乒乓乓地玩起来。
有父子对阵的,有夫妻对阵的,有姐弟对阵的,也有隔壁邻家相互对阵的,喝彩声,欢呼声,把街道热闹成了一条沸腾的河流。
据说有一年一个外地客人,听说了“乒乓球村”的名气,特地赶了来,要找人切磋切磋球技。那拎在手里的球拍看上去很高级,价格不菲。
村里年长的一位老者随手招呼一个正在街边闲溜达的后生,“来,陪客人玩几局。”
后生快步过来,从后腰衣襟下摸出球拍。村里人潮一般地涌过来看热闹,有主动做裁判的,有备水备茶叶的……
比赛结果不是很详尽的知道,只听说客人要走的时候,羞得满脸通红,发誓回去再好好练球,还来这里学习。
那时候我们村里也有一个乒乓球台,也是水泥的,面儿没有很细致的压光,很多沙粒都露在外面;也没有球网,平常都是一排砖头摆在那里作球网。更艰苦的是,球台后面两米多就是一个四五十公分深的水渠,渠里的水从来没有断过。
这球台时时都被我们围得严严实实,大家七个球一轮换的数场换波儿,谁输谁下台,谁赢谁坐场。
我们那时候有家里人用木板做的球拍——干木板,没有胶皮。记得只有一个父亲在外面工作的小孩,球拍贴了加海绵的胶皮,摸上去软软的粘粘的,大家就都想着法子讨好他跟他拉关系,好在轮到自己上场的时候,可以用人家的球拍。
遇到下雨天,台子四周积满了水,河渠里的水也溢得要流出来的样子。但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大家在地上摆放三五块儿砖头,打球的时候就像习武者走梅花桩,辗转腾挪,斜而不倒。有时候,还要一个大跨步跳过水渠,把球稳稳地救上台。一时间,围观的孩子们激动地在原地蹦高雀跃。那种快乐,连树上的鸟儿都羡慕地绕着树枝叽喳穿飞。
家乡人的乒乓球热潮,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一个朋友的姑姑,家住大王附近一个小村。老太今年近八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不玩纸牌不捉麻雀,最大的喜好就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电视里乒乓球比赛直播:面前的茶几上摆一盘小水果,一壶浓茶,老人一口茶一个水果,可以入神地看老半天。
朋友说,老太太把中国各个时期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名字搞得一清二楚,有关他们的故事也讲得有鼻子有眼,饶是他自己整天浸泡在乒乓球台上,听姑姑娓娓道来的时候,也诧异得直眨巴眼睛。
像这样的资深球迷,我在很多村里都亲眼见过,我被他们颇专业的看球评球所惊讶。
每年正月初六,终南山脚下的化羊村都要举行乒乓球比赛。村中央高大的戏台前广场上,一溜儿八张球台,两行摆放。老老少少的观众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那一次,我的注意力完全被身边几个年近七旬的老人的对话吸引过去。
“这球搓的好,追身。”一个白发老奶用胳膊顶着旁边的老伴儿。“对方小伙儿撤不开身。”
“人家拉的也好啊,半高调!”老人的胡子随着老人挥舞的手势有力地抖动着,仿佛是在卯足了劲儿喝彩。
……
老人的评球术语很专业,这令我很是吃惊。生活在地地道道的乡村里,没有很痴迷的热爱,这样的术语是听都不会听说过的,更遑论说出来点评了。
——家乡的村村落落里,懂球的人太多。
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机关、单位、村落都有了红双喜,小彩虹,甚至大彩虹球台,让乒乓球运动更加普及。各个乡镇的爱好者活动频繁,成立了基层俱乐部,把个乒乓球活动搞得热火朝天。
牛东村一个爱好者,把自家院落搭了顶棚,铺了地胶,摆一副小彩虹。两边各放一个茶几,还备有二三十个马扎有序摆放。远远近近的爱好者,忙完农活就骑了自行车电动车蜂拥而来。这场地,自早上天刚亮开始,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都是人声鼎沸。
夏夜里光着膀子,黑黝黝的皮肤泛着晶亮的汗珠子;冬天的夜晚,羽绒服裹得紧紧的,鼻子尖上挂着闪闪的清鼻涕,但就是不舍得提前回家睡觉。
那些动作让专业出身的人看上去扭扭歪歪,不规范,不美观,但却异常娴熟,橡皮糖一样黏得要死。
这里经常举办一些比赛,西安等地好多半专业球友也曾来参加,被这些大叔们黏得直咧嘴。
一年一度的春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小城中心体育场的乒乓球比赛就是一道盛宴。人山人海的场馆里,人头攒动,鼓掌声和喝彩声几乎要掀翻了比赛大厅的顶子。
那一年春节公开赛,国家队许锐锋、刘亚楠和原河北省队汪佳男,原江苏省队戴雨萌,陕西省队李东俊,西北业余球王刘海峰等先后亮相,比赛一直打到了深夜十点钟,很多要骑车赶三十多里路回家的观众还不散场。那一年春节的比赛,让家乡的球迷津津有味地回味了大半年,那一年,乒乓球的热潮就像钱塘湖涨潮,大浪高高地翻过了堤坝。
今年春节的比赛依然一个接着一个。室外的比赛,有热热闹闹的锣鼓队、秧歌队作开场,真是把年味儿融进了比赛中。没有风的时候,可以正常的冲拉暴挑,但都加了很多保险,以免失误。风大的时候,你得很耐心地掌握击球节奏,这个时候趣味远远多于精彩,围观的群众把手掌拍得山响,手心通红;你用头撞我的脊背,我用手揪扯你的胳膊,那份欢快,撑得人心里舒坦畅亮。
过了正月十五,家乡的乒乓球爱好者就要到处去追着外面的乒乓球比赛学习交流了。
“户县那一帮子长胶”,一直让不少人直摇头。我们喜欢让别人摇头,我们也不会因为让人吊打沮丧。输和赢,我们都会像过年一样,在乒乓球台上寻找人生的那份快意。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惠安中学教师,省诗联协会会员。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