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中国漆器,精美绝伦,件件精品(建议收藏)

明中期 剔红梅花纹漆盒

“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

——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

清乾隆 剔彩万岁长春漆盘 直径36.8厘米

乾隆皇帝酷爱雕漆,因此该时期的雕漆工艺得到了蓬勃发展,既继承了古人的风格,也有创新的元素,成为历史上漆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

清乾隆 剔彩万岁长春漆盘(局部 )

直径36.8厘米

这件色彩浓厚、层次复杂的剔彩万岁长春漆盘是乾隆时期的雕漆代表之作。采用了红、绿、黑三种漆色,层次复杂,被称作“剔彩”。圆盘正中央刻有圆形古体“寿”字,四周环绕以“万岁长春”四字。圆盘外缘的花朵和果实同样象征着长寿之意。可以推测,这件漆盘很有可能是用来装盛寿诞礼品的托盘。

清乾隆 卢葵生款剔红郭子仪贺寿图屏风

展开高213.7厘米 长375.9厘米

这件精美绝伦的雕红漆屏风,正面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在府上办寿时的景象。郭子仪当年“单骑退回纥”而击败吐蕃,这件屏风上处处展现出对其的赞美之意。再加之屏风背后的刻字,学者推测这件屏风很有可能是为清朝某位位高权重的将军祝寿而制的。屏风正面的下半部刻画了大量童子嬉戏的场景,有子孙多福、安享天年之意。

清乾隆 卢葵生款剔红郭子仪贺寿图屏风(局部)

清乾隆 卢葵生款剔红郭子仪贺寿图屏风(局部)

在正面的左上角,有屏风制作人卢葵生的落款。卢葵生是为数不多的有记载的漆器名家之一。他擅雕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等,无所不能,雕刻之精良也是一般工匠所不能及的。据介绍,落款的制作年代为乾隆时期,可以推测这件屏风的形制以及图案应取自卢氏家族此前的作品。

清中期 剔彩荔枝纹漆盒

高5.1厘米 宽12.7厘米 长10.2厘米

这件形制不对称、呈水果形状的漆盒应是一套漆器中的一件。盒盖上刻纹较深的荔枝图案以及周边的格子纹饰是18世纪雕漆的典型图案之一。

明嘉靖 剔红寿字纹八角漆盘

直径17.1厘米

明嘉靖 剔红寿字纹八角漆盘(局部)

盘子正中雕刻着一个大大的寿字,其四周围绕着八吉祥纹饰,外沿处则环绕着一圈无爪龙。此漆器的使用者应为一位贵族成员或是一位年长的朝廷官员。

明永乐 剔红庭园高士图漆盒

高7.3厘米 直径22.2厘米

明朝是雕漆史上的黄金时代,多位皇帝对漆器都是偏爱有加。这之中,尤以永乐皇帝最甚。永乐皇帝对漆器的喜好,使得漆器像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皇室重点发展的门类,并在北京灵境胡同设置了果园厂,专门制作宫廷漆器。其中,尤以剔红数量最多,也最精致。

明永乐 剔红庭园高士图漆盒(局部)

高7.3厘米 直径22.2厘米

明代漆器大多髹漆厚重,少则几十道,多则一二百道,漆质坚实细腻,色泽深红,用料精良,在这件剔红庭园高士图漆盒上可见一斑。漆盒盒盖的中心位置,有两位高士在露台上闲适对坐,观湖赏景,一人抚琴,一人倾听,周围及不远处的凉亭中还有三位听众。整幅画面雅逸有致,颇富文人旨趣。漆盒底部刻有“大明永乐年制”字样,说明其应是专为宫廷所制的。

明中期 剔犀剑环纹漆盒

高6.9厘米 宽11.7厘米 长23.2厘米

明中期 剔犀剑环纹漆盒(局部 )

高6.9厘米 宽11.7厘米 长23.2厘米

该件作品极好地展现了明中期的审美与品位。

元 剔红仕女婴戏图漆盘

直径55.6厘米

如此大尺寸的繁复漆器雕刻品殊为难得,其被认为是漆器中的杰作。在直径达50多厘米的盘子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两个仕女与23个小孩在池塘边嬉戏的场景,从中也可窥见14世纪中国达官贵人家中的生活。

元 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

直径32.4厘米

这件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以黄漆为地,压雕朱漆花纹,线条流畅,圆转自如。盘面中心的两只鸟跃动飞舞,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圆形的空间。秋葵花开放的胜景被多角度呈现,千姿百态的花瓣与狭长的枝叶相互重叠,横跨至少三个层面,增加了盘面整体构图的层次感与丰富性。

元 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局部)

该盘采用的黄漆素地工艺深色背景,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据介绍,圆盘底层未经加工的黑色背景在早期的雕漆作品中较为常见,据此可推测其创作年代应在14世纪的元朝。

元 剔彩山茶纹漆盒

高3.5厘米 直径10.2厘米

在中国漆器中所展现的花卉往往由于其造型而难以准确被辨认,然而这个盒子上的花朵应该是山茶花——其在冬天耐寒开放,寓意着坚韧与顽强。盒子底部有“张成造”三字款。张成是元代杰出的雕漆艺术家,而出自巨匠之手的精品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元 黑面剔犀香草纹漆盒

高4.1厘米 直径9.8厘米

漆盒表面的涡卷云形花样常常被称为“香草”纹饰。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香草纹常常与剑环纹饰一同被提起。香草纹与剑环纹在中国雕漆漆器中被广泛运用,而这种纹饰的运用可追溯到中国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更多展品欣赏:

清晚期 剔彩开光道教人物图漆盒

明中期 剔红四季花卉纹拂尘

明晚期 剔红梅纹漆笔

元 剔红牡丹纹漆盘

清乾隆 剔红庭园人物图笔筒

清晚期 剔红开光山水纹漆瓶

清乾隆 剔彩玉玦形漆盒

明万历 剔红龙纹漆盘

明嘉靖 剔彩道家神仙图漆斗

明晚期 剔红金彩梅鹊纹漆盒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漆器品种之一,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明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元末/明初 剔红花卉纹大盘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历史上,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雍正、乾隆这三帝都酷爱剔红,剔红工艺在这三朝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永乐帝特在北京果园厂敕建漆器作坊,将剔红工艺中心从南方移到北方,使剔红艺术达到历史巅峰。迄今为止,古代漆器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价恰恰出自明朝永乐帝时期。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中有一个牡丹纹的剔红盒子,卖了1287万元人民币,这是目前为止的最高纪录,一个漆盒居然值两座别墅。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有一件明永乐云龙纹的剔红盒子,卖到了1194万元人民币。明朝永乐到宣德时期,跨越了建国初期的困境,国力开始增强,此时的工艺品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国力。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永乐的剔红盒子得到现在国际市场承认的价格,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国力鼎盛之现状。清代乾隆年间可谓剔红工艺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气质典雅、雍容华贵、精益求精、恢弘大气的整体时代风格。目前故宫收藏的剔红百分之三十都有乾隆的年号!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大明永乐年制》款

  剔红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甚至陶底为胎,在胎骨上以朱砂漆髹刷多层,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到一二百层,形成非常厚的漆膜,当它呈现出牛皮糖的状态时工匠再在漆层上绘出图案纹饰,然后趁着不沾刀的时候用刻刀通过刺、铲、钩等手法刻成浮雕,彻底干燥后再行打磨,是为成器。制作剔红的“火候”很难掌握,等它干透了就剔不动了。漆干透以后非常脆。我们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家具上起漆皮以后,你拿指甲盖一碰,噼呖啪啦就爆了。如果在过黏的状态下剔,沾刀,漆是非常黏的物质。所以必须在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迅速把纹样剔成,给工匠留出的时间并不充裕。

明嘉靖 剔红洞石花鸟纹文具箱

  目前发现最早的剔红实物是在日本,而非中国。日本收藏有宋代的剔红,纹样非常浅。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宋代的剔红出土,甘肃出土的一个元代平头案是国内能够证明最早的剔红。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古董琐记》记载:“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元代的时候这两个人就非常有名了。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甘肃出土的元代剔红平头案,全身都剔出花卉纹样,跟明代晚期、清代早期的案子结构一模一样。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埋藏在地下,出土的时候比较松散,有的腿部局部腐烂,变得比较短,但大体模样跟后来的明式平头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清乾隆 剔红花鸟纹圆椅

  各时期的剔红虽然在整体及结构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比较一下各个时期的剔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以实物而论,早期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也就是后人说的“用朱不厚”,大约十层左右;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较深了。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六层,多者百层。如现藏英国维多利亚埃尔伯特美术馆的一件乾隆御用 龙纹宝座,髹漆厚实肥正,超过百遍。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两朝,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是打磨。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然后用野生锉草精心打磨出光泽,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位的发展,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不再打磨,全靠刀工的圆润起转剔出花纹样式。从工艺角度上讲,纹饰逐渐加深就是加深制作难度,提高质量要求。好比早期的汽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一百年前的老爷车跟三轮车差不多,人坐在上面是露天的,一百年的发展却使汽车变得极为复杂,出现很多分类。今天的汽车已经变成非常复杂的一个机械装置,具有多种功能。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工艺品也具备这些逐渐进化的特征。所以早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薄,后来越变越厚。变厚就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成本,卖得就非常贵。

明中期 剔红孔雀莲纹盘

  古董鉴赏需要丰富的历史和专业知识,除了多读多看之外,更要不断的“上手”——亲手去把玩,“上手”次数多了,自然形成独特的手感。鉴别剔红真伪的主要方法有四种:

  一看包浆,一件剔红器作旧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漆皮入手的感觉绝对不同:真品即使保养再好,几百、上千年的空气氧化以及烟熏火燎依然会在表面留下一层包浆;而用草酸作出的包浆触手轻滑浮躁,放大镜下观察甚至能看到鲜艳的红漆。

清乾隆 宜兴紫砂胎剔红八宝纹茶壶

  二看底胎:时下伪剔红绝大部分使用聚酯乙烯之类的塑料为胎,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三看款识:事实上,绝大部分剔红都无款,包括清宫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有款识的分两类,明代宣德年以前是在剔红器底部用针划出款识,这叫“针划款”;宣德之后采用刀刻楷书年号,然后填金,叫“填金款”。

明永乐 剔红牡丹纹圆盖盒 《大明宣德年制》款

  在收藏剔红工艺品时应进行有效的保养,才能使其长久保持艺术风采。剔红属于漆器,对干湿度非常敏感,保存难度较大,15-18摄氏度,湿度在55%左右最为适合,太干了容易裂,太湿了容易长毛。如果所处环境过于干燥则可以用保鲜膜将漆器包起来加以保存。

  综合2000年以来的漆器拍卖来看,唱主角的当红明星莫过于元、明、清三代的剔红漆器,数量约占到了市场的九成以上,高价品几乎全部是剔红漆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宋代以前的漆器,如考古出土的两汉等早期漆器,脱水保存的难度和成本较高,且大部分收藏于博物馆,很难吸引民间收藏者。宋元时期占主流的素漆器虽然年份高,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但是数量稀少,可遇而不可求。从品种来看,元、明、清三代的螺钿和戗金等金属漆器因保存不易,且市场上精品不多,因此,也很难引起藏家的兴趣。而剔红漆器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生产品种,受永宣及乾隆宫廷审美风气的影响,两代生产的数量都很大,传世的精品也不少,且各类造型咸备,自然受到了藏家的青睐。

素材来源:大都会博物馆及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