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选择性:课程改革的政策取向(专题文献摘录51)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以上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1

教科书选用应当坚持适宜性,符合本地中小学教学实际;坚持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坚持公平、公正,保证选用过程规范、有序。

选自《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以上选自《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基本原则

1.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2.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3.综合性。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4.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主体。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拓展性课程应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大部分校本课程开设为拓展性课程。

学校应根据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呈现拓展性课程目录,介绍各门课程的开设年段、授课教师、教学目标、主要内容、评价方法等,便于学生规划整个学习阶段的修习计划。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络选课平台。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以上选自《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

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

1.建设拓展性课程。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

(1)学段衔接课程。有条件的小学可从低年级开始开设与幼儿教育衔接的科学活动课程,初中可开设科学发展史、学科发展前沿等方面的拓展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的特点与方向。

(2)研究实践课程。通过科学观察、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科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中探究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3)应用技术课程。关注科学与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探索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将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天文、现代农业、气象等内容引入课程。建设将科学探索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2.推广选择修习。科学拓展性课程应以主题统整的项目课程为主,重视科普读物及多媒体科学资料的阅读,按照选择性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建立可选择的走班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修习制度。

3.拓宽课程资源渠道。拓展性课程建设要与实验室、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有机整合学校附近企业、社区、科技场馆、科研院校及科技工作者等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选自《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要加强对已经实施深化课改学校的检查和指导,总结提炼好的做法,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逐校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抓紧推动并指导今年秋季进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以及选课走班、教学管理、评价改革等配套措施,确保今年深化课改工作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铺开。

多样化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制定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修习的各类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积极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性课程按要求的比例列入课程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

选自《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通知》

改革,一直是浙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些年,我们重点深入推进了大中小学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和交流制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改革。

在深入推进这些改革中,我们大都贯穿和体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很重要、很基本,也很浅显易懂的教育思想——选择性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最持久的学习和进步动力,而兴趣、志向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发现和确立。生活中,当一个人说他的学习是为了兴趣和志向,那这个人的学习动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强大,他的学习再苦也不会累,会很快乐,学习成功的几率会很高。

贯彻选择性教育思想,我们尽最大努力在大中小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选课走班。不仅选修课实行选课走班,连必修课也鼓励推行分层式选课走班。

贯彻选择性教育思想,我们的理想是,努力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授课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教育权交给学校,让教育的内在发展活力更充分地涌流和迸发出来。

我们正在向理想目标推进。应该说,随着选择性教育思想日益为社会所认同,这些年,浙江教育改革不仅步子迈得很大,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明显成效。最大的成效是,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师教的积极性、学校办学的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还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全面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原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目标是我省基础教育到达一定水准后,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是今后一段时间指导义务教育各项改革的重要指南。

各地和中小学要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开设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基础。

当“选择”成为教育的活性元素,当学生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就必须进行深度变革。可以说,围绕着“选择性”课程改革,浙江出台的绝大部分新的政策在于落实,使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为原本刚性的制度注入“柔性”的成色。

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 平

积极鼓励各地各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学校在专家引领下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把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由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构建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同时又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发了大量的拓展性课程,积极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里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