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中小银行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挣脱技术桎梏?

近两年,数字经济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科技与互联网的结合改变了原来金融服务的路径依赖。

面临纷繁多变的市场,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由于技术基础薄弱,举步维艰,赋能型金融科技公司则为这些中小银行科技实力和业务升级带去了新的可能。

4月26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帐通、埃森哲共同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下称“《报告》”),从战略、应用、组织、数据、技术、生态六大维度总结中小银行金融科技现状及痛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创新关键举措。

1

六大维度看“现状”及“痛点”

经济环境下行趋势下,中小银行在负债端吸储难度加大、资产端面临压力。监管政策一方面限制了中小银行的经营地域范围,使得城商行、农商行的信贷业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区域限制;另一方面则不断强调中小银行 “服务小微、继续下沉”的责任与职能。

而在客户方面,除了面临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挑战,中小银行还存在获客场景缺失等问题。大型银行目前在零售业务和企业贷款业务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下沉趋势,对中小银行造成一定威胁;同时,领先金融科技公司以优秀的客户体验和创新性的产品抢占中小银行零售市场份额。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国际领先银行已开始布局“银行4.0”数字化转型,提倡以技术创新带动业务创新,通过技术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内嵌的银行服务;国内领先银行则步入“金融科技3.0”阶段,更加注重协同化服务、场景驱动式开发以及平台生态构建;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也深入应用层,以创新的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更加深度地参与到金融业务中来。

然而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银行业整体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势:科技与银行业务深化融合,并对业务起到更强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境况下,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发展地位则成为了关键之一。

《报告》从各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应用、生态、数据、组织及技术六大方面展开调研,并对中小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级。

(来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

报告通过调研发现,被访银行的整体评级为三级(共五级),得分为60.1分(总分为100分),大部分中小银行金融科发展水平处在三级到四级之间。六大维度中,战略、应用与生态评分较高,而数据、组织和技术方面则较为落后,这意味着被访银行对金融科技形成了初步的数据、IT和组织支撑,并基于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认可,布局了一定数量的金融科技应用,但总体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来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

具体到各维度而言,各种行业痛点依然十分明显:

  • 战略上,管理层普遍认可金融科技的应用价值,但大部分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定位不够清晰,也缺乏长期部署和对创新的重视;

  • 应用上,渠道、产品及风控通常是布局重点,但在客户和营销上的布局则相对薄弱;

  • 生态上,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形式多样,但总体开放意愿仍待增强。54%的被访银行能够围绕本行的核心业务衍生出周边业务,但只有不到5%的被访银行对合作方开放了API接口;

  • 数据是六个维度中的最短板。45%的中小银行初步搭建公司级数据基础规范,只有14%的被访银行认为行内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数据协同;

  • 组织上,虽然过半被访银行都有组织变革意识,但由于配套机制尚未跟上,在组织转型与科技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表现仍不理想;

  • 技术上,IT自主开发能力建设较成熟,但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只有20%被访银行设立了科技专项基金或创新孵化器。

2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十大举措

《报告》将银行业宏观趋势、国内中小银行现状及国内外领先实践相结合,提出十大针对性的核心举措:

  • 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对金融科技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 立足本地,求“专”不求“全”。根据所属区域的地方特色及产业特征,推出与客户超级相关的特色金融服务及抓手产品。

  • 基于KYC、KYB做好客户洞察、精准营销,提升产品推送的精准度,并站在全行的高度统筹交叉营销,强化公私联动。

  • 将客户旅程分析融入到渠道建设中,从客户视角完善线上线下渠道建设。

  • 首先建立“走出去的生态”,再建立“自有生态”。中小银行更多应嵌入外部平台生态,在他人的生态体系中建立自己的生态触点,积累起客户资源后,再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 在线下与本地政企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本地特色化生态圈。

  • 构建数据管控体系,建立行级对公、零售及同业客户视图。

  • 在公司层面建立专门负责金融科技的部门或团队,实现项目主导的组织结构,实行敏捷模式。

  • 在各层面鼓励创新的文化,包括采用更加适应科技时代的人才结构。

  • 从公司层面鼓励员工更多地参与创新,并从机制和工具上提供保障。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