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挣工分到工时管理
尽管几乎所有稍有点规模的企业,都会使用绩效考核这一工具,然而,一个普遍的现象似乎是,除了经营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能够比较直观的衡量以外,非经营部门人员的业绩似乎永远都是一种“鸡肋”的状态。我知道一些管理者,每个月都要给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绩效打分,这些绩效包括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看上去好像还不错,但实际上最后都变成了吃大锅饭、做老好人,如果有“差评”的硬性指标,那大家就轮流“坐庄”吧!最近,有个领导者跟我们说,他刚调到该企业时,还非常认真的去给每个下属打分,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这个动作完全是流于形式,现在是极度反感……实际上,据我们的观察,不管我们将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设置的如何的“巧妙”、“有趣”,最后都是难逃“凭感觉”打分的厄运。
若干年以前,也就是举国吃大锅饭的年代,在农村,每个家庭的劳动力都必须要出工——干活,目的就是要“挣工分”,这“工分”将决定着后来家庭的收入,即决定一个家庭能分到多少的粮食及各工票。毫无疑问,现在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年人在回忆起这一段旧日时光时,多半是苦笑的表情,认为那个时候简单太荒唐……
实际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那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期,然后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却可以引进“工分”这个一个概念——让员工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赚取工分,而工分是其收入及奖金的最重要标准。目前西方有很多的企业在用,国内也有不少智力密集型企业在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工时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里的每一件工作都变得可衡量、或者至少是无限接近“可衡量”的状态。这首先需要企业有足够的数据分析、支撑;其次需要员工的积极配合以及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
举个例子,某行政职能部门岗位分5个职级,从低到高依次是:A、B、C、D、E,假设以C为标准岗位,让一个C员工写一份年度报告,他需要花两个工作日,经过N多次的实践证明这一假设成立后,企业便可将“1份年度报告C级员工完成需两个工作日”设定为标准工时,给A、B、D、E设置不同的系数,如B级的系统是0.8,那,让一个B员工完成一份年度报告的时间则为2.5个工作日,依此类推,每一级员工都设不同的系数,企业便可依此来发工资、奖金。
肯定有人会质疑这一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绝的科学没有,但随着数据样本的不断增长,这一绩效衡量方式伎变得越来越科学,所以,当企业有个3年、5年的数据积累后,建立相应的公式,大概就可以计算出一个工作一个“标准人”完成需要的工时,当然这也要经过反复的测算,费时,也费力。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工作管理的第二个难道是,人员填写工时的积极性、自觉性,要使数据科学、合理的第一前提是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测试阶段,当企业要求所有的员工将每天的工作及花费的时间反馈时,他们常常会反感、甚至会造假、或者虚构具体花费的时间,所以,这一方面需要企业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的监督。
实际上,还是那句话,工时管理并非就一定很科学、合理,但可以肯定是企业若引入这一管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及员工参与后,会逐步得出一套相对科学的考核绩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