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一个高考作失败者的另类人生,失败之后也能过得很好
尽管每年高考期间,都有人提出各种质疑,或者发出某省考生就是难的感慨,但事实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公平的一种选拔制度,而这个制度正是中国发明的,并且是在中国发扬光大。
自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时也是唯一的向上渠道,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加公务员招考。
而且科举之中最核心的乡试环节,是三年一次,从时间上来看,就比现在的高考要难很多,这里的乡试,类似于全省考试,可不是乡里乡亲的意思。
如果你通过了乡试, 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你就是举人的身份,而这个身份足以保障你,在见到县太爷的时候不用下跪,以及一系列权利,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说的就是范进在全省脱颖而出,成了举人。
再往上就是去京城考试,成为进士,这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范进是虚构出来的,我们更熟悉的是唐伯虎,弘治十一年也就是1498年的唐伯虎是春风得意的。
在这一年他通过了乡试,成了举人,而且是以第一名的身份通过的乡试,这个身份又被成为解元,所以我们会看到某些影视剧里,管唐伯虎叫唐解元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都说唐伯虎的人生悲剧在于有点张狂,可是任凭谁年少能够有这么好的成绩,都会张狂的,他的张狂是有资本的。
跟现在的各省考试一样,明代的乡试也是分难度的,南方诸省份比北方要好,而南方中最好,考试最牛的就是唐伯虎所在的苏州府。
南方的考试有多牛,洪武三十年在京城的会试所录51人全部出自南方,朱元璋便怀疑主考官作弊,于是亲自主持策问,录用了北人61名,史称“南北榜案”,这是一起冤案,起因就是南方学子的实力,已经彻底碾压北方学子了。
少年得志,在加上自己是在是有着天才般的学习头脑,乡试发榜之后,等待去北京考试期间,唐伯虎逢人便说,今年的状元非他莫属。
少年英才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人心险恶,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爸妈和至亲之外,没人真心希望你过得好,而他的这种性格最终害了他。
很多人都曾经被夸过神童,苏轼王阳明张居正从小都是这样的神童,而即便是如从,他们在科举中,还是会有失败的记录,幸好科举这东西三年一次,只要你不死,可以一直考下去。
唐伯虎也是公认的天才,但是在京城的会试,他也失败了,不是考试上面的失败,而是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失败,他被卷入了一场客场舞弊案。
之所以说他是卷入而不是参与,是因为整个案件扑朔迷离,主考官到底有没有泄露题目给唐伯虎,成了一个谜团。
整个事情说起来也是简单,唐伯虎出名之后,有个叫徐经的人便经常跟着唐伯虎,古代这种事情非常常见,跟学霸在一起,多少也能占点运气什么的。
这家伙有个特点,就是有钱,加上胆子大,以明朝那种对科举考试舞弊的严厉处罚程度,居然还敢贿赂主考官,泄露题目。
这件事实在是扑朔迷离,甚至可能是一起冤案,但涉及到帝国的兴衰,有了洪武三十年的先例在,冤案不冤案的,只能说算你倒霉。
说他是冤案有两个理由,第一是买题的人是徐经,唐伯虎并未参与其中,第二从事后得出处理结果看,当年的主考官程敏政就此退休,徐经、唐寅谪充吏员。
这个结果非常蹊跷,如果是查实了受贿泄露题目的话,杀头或者充军都是常规操作,根本不可能这么轻,事实上很可能这就是一起被人诬告的案子。
但以明帝国之广阔,事情是繁杂,根本不会在乎一两人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但从这件事里唐伯虎的态度和他从此之后的人生信仰来看,我相信唐伯虎是被冤枉的。
对唐伯虎的处理结果,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唐寅谪充吏员,前面我们说过只要你中了举人,你的人生就已经改变了,唐伯虎是苏州府的解元,是第一名的举人,所以对他的处罚严厉之中又带了一点机会。
那就是去下面做个吏,所谓的吏就是最底层的公职人员,官与吏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宋江就是一个吏,这种处罚其实已经很好了,去基层当个吏,你以后还能绕过正常的科举生源限制,参加科举。
这样就有机会重新通过科举这条路做官,但是唐伯虎决定放弃科举这条路,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这是一种人格自尊自醒的表现,他拒绝了朝廷让他当吏的处罚,也就是说,从此唐伯虎再也不可能做官了。
这种人格自觉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唐伯虎之所以出名,跟他这种敢于挑战世俗的权威路线,是有很大关系的,尽管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几十年后,当时的宁王朱宸濠准备造反,听说了唐伯虎的名声,这可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可见唐伯虎后来即便是没有走科举仕途这条路,依然挡不住他的才能。
唐伯虎不是李白,傻里傻气地跟着野心家造反,唐伯虎很快就发现了事情的不对,于是以一种奇葩的方式退出了宁王府,那就是装疯,这大概是全身而退唯一的选择了吧,不过也绝不是迂腐之人能做出来的事情,毕竟唐伯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社会经验已经是相当丰富了。
除了宁王这件事,唐伯虎这一生主要就是混迹于江南,吟诗作画,在江南那一带名气非常大,有江南四大才子的说法。
唐伯虎是幸运的,他不必像范进那一一直科举到老,除了个人选择之外,就是唐伯虎所在的苏州府,已经是当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士农工商的传统体系之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阶层,他们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职业。
书商和画家都属于这类新兴的阶层,为什么明代小说那么发达,因为富裕的城市阶层要打发时间呀,所以各种市井小说应运而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就是典型代表,再加上书商推波助澜,明代的小说产业颇具规模。
而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富裕阶层的需要,明代产生了大量的职业画家,这么说唐伯虎就是靠着画画为生并且出名的啦。
也是,也不是,明朝的画家分为两类,一类叫文人画,指的是那些以做官为主的群体,画画只是他们的副业。
职业画家就是完全以画画为生,仇英就是典型代表,山水、花卉、界画、人物、仕女什么都画,别人要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
职业画家往往被文人画家看不起,著名的吴门画派,就是拒绝仇英的,尽管单纯看画,职业画家已经不输文人画,只不过是作画的理念不同罢了。
唐伯虎是介于文人画和职业画家之间的人,他曾经在科举上有所斩获,所以终其一生,他的生命力,都有一种文人气,时不时也会有文人把他引为同道中人。
但可惜的是,唐伯虎又不是单纯的文人画,他要生存,要吃饭,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一蹴而就的画画风格,倒是很想职业画家的风范,虽是戏说,但这个细节,倒是很难反映唐伯虎的真实人生。
唐伯虎的绘画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兴来只写江山卖”,这是他重要的谋生手段之一,也从来不掩饰他以卖画谋生计的事实。
他在正德十三年题《丹阳景图》诗中说:“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正是这种豁达的个性,让唐伯虎活出了另一种人生,一种在科举仕途之外,中国千年以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另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伯虎获得了解脱,毕竟还有无数的文人,在科举的大海中,奋力的游泳。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不说大家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呢,大概苏州人最爱唐伯虎了,同为苏州人的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为唐伯虎通俗形象的传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虽然早在周复俊《泾林杂记》以及项元汴的《蕉窗九录》中有了原型,但只有在经过冯梦龙的改编与文学推广后,才更深入人心。
唐伯虎的确是去过华府,华府的主人叫华云,在正德十四年的中秋日邀请唐伯虎到剑光阁玩月,从此盘桓三月,完成了《山静日长图册》。
风流才子风流故事自然也就很多,我们不必纠结与唐伯虎点秋香,有几分真几分假,总之这大概就是人们情绪的一种舒缓,当然更是唐伯虎自身矛盾性格的展现。
江南有许多新乡的人和事,是之前没有过的,很多人不种地,不做官, 不经商,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但是面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划分,他们的内心是有焦虑的,唐伯虎有这样的焦虑,纵酒狂歌空度日的背后,也许藏着一副惆怅的脸。
唐伯虎出名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一种彻底失败之后的人生选择,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至于对错,至于好坏,一切或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外人不过也是猜测罢了。
关于唐伯虎,你有什么要说的,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