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神秘珍品瓷器——珐华釉
明中期 珐华釉一鹭莲科八宝纹大罐
珐华又称“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据记载,珐华器创于元代,盛于明代,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至清代仍有少量烧制。珐华器最早是在山西的阳城、高平和晋城一带烧制,常见器型有花瓶、香炉等。此时珐华器只是地方民窑的一个品种,用牙硝作熔剂,施釉方法是在陶胎表面采用立粉技术,勾勒出凸线或堆贴纹饰轮廊,然后分别以所需彩料填底子和花纹色彩,人窑烧成....所用胎体皆为陶胎,分为砂胎与缸胎两种,砂胎酥松,缸胎坚细。其装饰手法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的轮廓和浅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线条,入窑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各种花纹图案,施以蓝、白、黄、紫、绿、孔雀蓝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型有瓶、罐、钵等;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山西所产珐华器烧制年代较早,传世的早期珐华器更少见。
明 珐华釉一鹭莲科八宝纹大罐
珐华釉又是一个集合名词,专指装饰珐华器所用的黄、白、绿、紫等各种色釉。瓷胎珐华由景德镇于宣德时期开始烧制,兴盛于明代中期。珐翠釉是珐华的主要釉色之一,又名珐绿,现代人认为是孔雀绿釉中的一种。珐蓝釉是珐华的另一种釉色,只是在烧成之前加入一些青料,釉色蓝若宝石、晶荣润泽。珐华一词原始于方言俚语,意为粉花、粉画。由于晋东南人法粉不分,外埠人误粉为珐,明景泰年间官家珐琅罕迹于民,色彩鲜丽斑斓,珐华彩亦雍容华贵,同有“珐”字,珐华器的色泽釉彩及其刻绘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美丽的意外倒也给珐华陶瓷增添了些许神秘的传奇色彩。
明 珐华釉自在观音造佛
珐华装饰始出元代中后期,属硬陶,烧结仅高出陶器100度左右,与唐三彩相类,而山西珐华器为低温釉陶瓷。珐华陶瓷由琉璃演变而来,而琉璃多为绿黄色,色彩单一,而珐华彩比较丰富,绿、黄、白、蓝、紫、黑等,特别是茄皮紫、葡萄紫、色泽透明鲜亮历久而弥新。当时,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无论皇宫庙宇,商宅权府,山西琉璃无处不在。山西大同明洪武十三年筑造的九龙壁,便是琉璃与珐华陶瓷完美的结合体。当时,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无论皇宫庙宇,商宅权府,山西琉璃无处不在。山西大同明洪武十三年筑造的九龙壁,便是琉璃与珐华陶瓷完美的结合体。
明 珐华釉建筑件
珐华器蓝釉正品应为天蓝+毛蓝,绿釉为军绿+墨绿,统称为孔雀蓝。黄色正色为娇黄,有葡萄紫,茄皮紫,所有珐华器均为有紫为贵。由于珐华釉隔釉见胎,从元晚便出现了珐华釉下墨彩,但墨彩处剥釉严重,墨彩大多绘花鸟人物。
明 珐华釉刀马人物大罐
此明 珐华釉刀马人物大罐撇口,短颈,丰肩,收腹,圈足,典型的明早期大罐造型。通体施孔雀绿釉,上以堆花立粉技法先做出人物故事纹轮廓,再填以黄、白、蓝、绿、紫诸色。胎体灰黑,杂质较多,为晋南低温釉窑口所制。此法华大罐,器形硕大,保存如此完好,实为难得。
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中,一件明晚期的珐华釉莲池纹梅瓶,因布局疏朗,纹饰流畅,整体风格较素雅,最终以280.8万港元成交。随后,香港佳士得曾上拍一件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最终以1033.7万港元成交,为目前珐华器拍卖最高价位htMr_zhuangz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