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1

  如今过年简单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央视春晚和除夕夜十二点响起的钟声就把人们带进了新一年的时光中。

  闲年里,翻阅完《名人五十知天命》一书——[德]格哈德·普劳泽著,领略了康德、腓特烈二世、马奈、马克斯等名人的人生辉煌,自然也感受到他们人生经历中的起伏跌宕。

  人生不易,名人凡人亦如此,不同的是天才又勤奋的人高山登顶,伸手够着了太阳,与之比较,众人多平淡一生,裹在了春夏秋冬。

  心思终不在此书里,在书上——书,写尽了人间百态,包括名人与百姓,而人们又会去读书,从书中感悟人生,学习人生,自然也包括名人与平民。书是全民之食,众人所需,人或多或少离不开。

  人与书的经历亦是人生经历,于是,回望便掉进了那时候书与人的回忆中……

2

《保卫延安》与大广二哥和我。

大广与我同龄,出生早我两月,我称他为二哥——他上边有一个哥哥。

  大广家离我家近,二百米不够的样子,玩耍时去他家也就多。他家院子大,两层四破五房子,余下空地还有一亩左右,种着高梁或玉米一大片,这头望不见那头——孩子个矮,上边看不过去,下边顺垄看,没庄稼叶子遮挡,也看不到头,可见垄头有些长了。他家劳力多,工分挣得多,分的粮菜多,再加上院内收的粮食,一年四季不缺吃的,一般家庭的春荒也不会光顾。每次二哥吃零食,或玉米饽饽,或白面饼,他母亲(我称大妈)都会分给我一块儿。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大妈家是小气的,左右邻居尽知,为此家里少了串门人——一袋烟、一杯水也在意,别人自然要慎行了。是我沾了二哥光,还是两家合得来,冲着大人敬孩子?我不得而知。

  于我而言,还有个好奇,二哥家条件好,且他叔叔是在外工作的文化人,家里会不会藏着小说?一次随二哥进了没去过的屋子,是不住人装杂物的所在。逡巡中,窗台一角放着本厚书,我眼睛一亮,赶紧拿起,吹去上面的灰尘,试图拿走时,被二哥拦下了,他说那是大人的书。我很沮丧,说看完就还,可二哥仍未应允。二哥也是小气人,虽然他不读小说,书被别人带走却不舍。

  几天里,我未和二哥玩,原因是我去姥姥家了。住姥家是幸福的事,和小伙伴们爬山上树摸鱼,好似出笼的小鸟,且吃好的,不干杂活,一身轻松。当我余兴未消,早把小说的事丢得一干二净地回到家时,没想到二哥却把那本书送到我眼前,还说这书就给你了。我诧异,一时没琢磨过味来,为什么不让借走,却又主动送?儿时多朦昧,更少问明白,我猜也许跟他犹豫不决的性格有关系吧——做了的事容易反复。

那本书是《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是竖排版的,繁体字,有悖于阅读习惯,又有很多生字,对于小学生来讲,只能隔三差五地猜着看。

  《保卫延安》一书,我读了好多遍,直到读懂。1976年大地震时书被砸毁,好可惜。

  二哥与我是发小,长大以后仍是朋友加兄弟,他热心肠又“心软”,能体谅人。岁月中我们彼此关心和支持。十几年前,二哥死于车祸。我伤心了好久。

  2019年,《保卫延安》被纳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精典的力量仍然蓬勃延续。

3

  我和得福合伙买小说《铁骑》。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得福一家从县城下放到我们村,又分到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得福与我同龄,于是,我们成了小学同班学生,很快也成了朋友。那时时兴小人书,有一本大家疯了般抢着看,小人书大多是电影移植过来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鸡毛信》……往往晚上追着看电影,白天追着看小人书,而名字和故事是同一个。小孩也有远近之分,得福我俩经常把不易到手的小人书让对方看。

  我们稍大点后便开始读小说了,多是战争题材的。于是借小说是经常的,借到了不论归还时间多有限,我们都会掐着时间让对方也能看完。也会攒零钱自己买,自己买的和借的最大不同在于没人催还,只有人主动来借,那种集腋成裘终成势的感觉是令人愉悦的。记得有一次得福买了本小说《连心锁》,自己没细看就拿给了我,让我先看。现在还记得小说主人公叫许哲峰,朝鲜人,在中国领着队伍抗日,为了救他的孩子,一位中国母亲舍去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颈上的一把“连心锁”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次得福我俩去供销社,看上了一本小说,两人翻遍了衣兜才凑齐了价款,买回后兴奋了好一阵子。那本书叫《铁骑》,是反映少数民族斗争故事的,有骑兵,战马嘶鸣,蹄下生烟,看着过瘾!

  得福于70年代末被安排到开滦钱家营煤矿,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几年前他在“地方吧”上找我,我心一热,想到了那时的小人书,想到《连心锁》,自然也想起合伙买的《铁骑》。那天,在电话里我们聊了好长时间……

4

  大敬是个爽快人。大敬和我同村,又是小学同班学生。大敬父亲在外上班,识文断字。这样的家庭有小说不足为奇。看大敬家的第一本小说是杨沫著的《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 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了解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当然是一知半解,属于盲人摸象之列。接着是《红岩》,震撼于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到后来,每读完一本,还书时问大敬还有吗?大敬几乎不加思索地说有。那种爽快到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看小说欲壑难填,于是书便一本本借,《苦菜花》《迎春花》《红旗谱》《红日》《平原枪声》……一本本看下去。

非常庆幸,如今被小说评论界称颂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文学圭臬,大多是我小学和初中读的。虽然不得要领,但终归因其浸润,受益终生。

  我想我应该是读大敬家小说最多的人吧,大敬有求必应的仗义爽快助推了自己看小说的热情,现在想起点灯熬油,披着棉被看小说的情形,心里还是暖暖的,书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小说丰富了我的生活,茁壮了我的筋骨,丰盈了我的心灵。年少时,我曾偏执地认为,只有小说家才是作家。

  大敬为人忠厚,襟怀坦荡,改革开放后搞经营做买卖,风生水起,日子小康。祝大敬晚年幸福快乐!

二O二一年正月初二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每日荐书2021042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主要讲述了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 ...

  • 【阅读悦读丨小说】古月《二十年的守望》

    <阅读悦读>2017年10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古月 [作者简介]古月,中学语文老师,文学爱好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20年了,每年的今天,他总能接到她的电话. 近来,读到郦波 ...

  • 张国印| 初心

    张国印| 初心

  • 【散文】张国中/读书与淘书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读书与淘书 张国中 读书之乐 在这炎炎夏日里,捧一本心爱之书,不仅能获阅读之乐,领略人生至味,还会给躁热的心灵撑开一把遮荫的伞. 天气燥热,心情亦躁.想到书香可消暑,便去书 ...

  • 张国印|我和俩孙子

    全文2236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大孙子 2014年6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副刊·老人天地版发表我的文字<下哄孙子上哄父>,讲的是我和81岁的父亲,3岁的孙子之间的小 ...

  • 张国印:用真情书写家乡

    作家谈创作 汇报一下<国印乡痕>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写作过程和一些浅显体会. 这本书是纯粹描写家乡的,是岁月时光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间跨度从1958年至1984年,反映人民公社26年间农村的状况 ...

  • 炸桥(连载七) 张国印

    多日后,区小队的瘦队长和胖队员在石头峪的狼窝山下找到了根宝,根宝在找桃子和桃子的儿子.根宝一脸惊慌和愧疚,他说:对不起了二位,我在找"跳山"的老婆孩子,没办好你们交待的事.八路一脸 ...

  • 炸桥(连载六) 张国印

    从长安桥回到家里,已是晌午时分,根宝胡乱吃了些饭,便在草屋前的大块磨石上磨起了铡刀--两口铡刀.铡刀是从燕山县城买回的,刀片宽九寸长五尺背呈弓形,看上去钢劲十足,含着杀气,新的没开刃,须强力细致反复磨 ...

  • 炸桥(连载五) 张国印

    雪终于停了.日头从东方冒头时分,根宝从崖洞里爬出来,拍拍身上雪土,又悄转头望了眼从冰窟窿里爬上岸裹着大衣走进营房的长安,便恨恨地扭身走向了回东山的路.-- 东山,山茂又深,方圆几十里极少人烟.东山离北 ...

  • 炸桥(连载四) 张国印

    被牛车拉回家的桃子爹满心沮丧和悲伤.枪伤是在右大腿上,骨头打断了.撕心裂肺的疼痛使他昼夜难熬.土郎中告诉他,百天后能下地练走就算烧香走运,落个瘸子无疑,不精心养治,没准成卧炕的瘫子,伤重失血多保了命也 ...

  • 炸桥(连载三) 张国印

    两年前的春上,有日本汽车开始往北河湾拉木头,同时有些日本人在河道上比比划划,量来量去,又是挖坑打桩.春日里水枯河浅,一时北河湾成了工地.日本人在这里修桥了.接下来的一切是从占地开始的,工地备料需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