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与背影 ——代《从心阁书画记》前言

足迹与背影

——代《从心阁书画记》前言

四阿哥鲁麟/文

于张利群先生而言,真可以用得上一句诗:天下谁人不识君。

然而,惭愧得很,我居沙上廿年之久,才得以与张利群先生相识相交。

当初,与张先生结识,是因为我自己与有些机构合作协议上的问题请教律师张利群的,没想到,我们倒是一见如故,初次见面,便有相见恨晚之意。

一踏进张先生地处长安路的律师事务所办公室,本以为会感受到法律的肃穆与庄严,哪知一走进张先生的办公室,便恍如进入到了一个艺术的殿堂。

门口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

青松郁郁千年翠,碧岳苍苍万世尊。

立地横空惊日月,支天转斗抚乾坤。

在张利群办公桌的正对面墙壁上,则是著名画家熊红钢的写意山水《湖山清旷》。交谈之下得知,熊红钢先生竟然是张利群先生在绘画上的师父。

我稍稍留意了一下,张利群的办公室里,四面墙壁上,竟然有九幅书画作品,且作者均是国内著名的书画名家。

言谈之中,我听到张先生说起他的藏品中,还有近代名人如康有为、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不由心惊不已。于书画之事,我虽然是外行,但是,像这样的历史名人真迹,张先生也有收藏,这在我们这样的小城,怕真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了。

张先生见我被震惊到了,便接着告诉我:我的收藏,其实是与我们家的祖传分不开的。

张家世代行医,张利群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均系悬壶济世之人,广施功德于我们这个小城。不仅如此,张家外氏一族,也有很多家因张家的影响而世代行医。

1949年之前,张家除了在塘桥开医馆以外,尚经营其他行业,如旅店、收租等。张家有一条大船,平常就在这条船上,去附近各地如苏州、常熟、江阴等地行医,年底回到家,便趁便用这条大船收租。

令人惊奇的是,广有产业与田地的张家,到了张利群父亲这里,竟然将张家所有的土地全部送给了张家的佃农,没有留一分地,自己只保留下一份医生的职业。1949年后,张家的家庭成分也因此成为自由职业者。

虽然将所有的土地都送人了,然而,张家从那时候起便保留下来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与传统:收藏。

张利群父亲把从曾祖父时期家里所保留的各种地契、文书全都收藏起来。这些存留着沧桑岁月的收藏品,现在都已经传到了张利群的手中成为一种岁月的珍藏。

张利群的收藏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珍藏,就是家传的药方和抄写的医书。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不像现在有很多书,很多处方与药理,都只能手自笔录。张家历代医生非常勤奋,亲手抄录了很多医书,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收藏。

张利群甚至有意识地把自己小时候的学习档案与有关资料全都保留了下来。

张利群告诉我,他小学时代习字时,父亲张松石先生是用《砥柱铭》拓印本来给孩子临摹的。

《砥柱铭》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作品,也是他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这幅手卷长达11米,画心长8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直至清代、民国收藏家的大量题跋和钤印。这一也是从日本回流的国宝,在2010年6月3日晚举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计以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

而我们沙上名城收藏家张利群先生的起点,竟然与这幅作品有了渊源。

不仅对自己小时候的物品予以收藏,张利群还将儿子张宁的所有学习档案与材料也都一一收藏归档,就连孩子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成绩报告单也都保留着。

张利群的意思,就是为了保留历史的痕迹,同时让后代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的家世,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历程。

这样的收藏行为,就这样成为一个收藏家最初的足迹。

也因此,张利群常常说,他后来走了艺术鉴赏与艺术收藏这条路,与祖上所积累的这份杏林书香是分不开的。

收藏就这样成为习惯。

书画界的名家实在太多了,张利群涉足这一领域时,其实完全是一个外行,他既不明白收藏界的行情,也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确定收藏方向。

从心阁是张利群书画馆的名称。

从心阁的第一批收藏,张利群说,那完全是凭感觉,不过,后来,张利群回忆说,这样的感觉竟然是对了。

张利群第一次出手购买藏品,凭直觉买下三幅作品。这是张利群的第一批收藏品,其中,有费新我的“枫桥夜泊”,是在新华书店里买的。可惜后来搬家时丢失了。第二幅是在工艺美术商店买的一幅油画,挂在单位的宿舍里,被同学当礼物送给他的大学同学了。

但第一批次收藏中的梅花图则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张利群的宝贝。

收藏梅花图,应该算是一次奇遇了。

那次出差,张利群先飞太原,然后坐车去大同。当年没有高速,公路大多是石子路和土路。遇到会车,车子密封又差,玻璃窗是一只手摇,另一只手要帮着往上提。动作慢一点,扬尘就顺风吹进来,打的脸上都有点痛,眼睛也睁不开,一路下来,头发上衣服上是一身的灰尘,真是所谓风尘仆仆了。

张利群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那时候的情形:

已是下午时分,一颠一簸的,我有点昏昏欲睡了。突然,一束金光穿过玻璃窗射到我脸上。我正想翻下遮阳板,却发现光芒背后远远的有一座大山如屏障横在了正前方。只见山顶平直的像一堵高墙,长长的。因为是下午,日已偏西下,太阳的光芒顺着山顶顺势倾斜而下,如瀑布般从天而降,煞是壮观。我这个从平原出来的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高山奇景很是兴奋。“师傅,前面是什么山?”

“恒山。”

“就是恒山派的恒山吗?”

“是的,五岳之一,北岳恒山。”出租车司机回答道。

我震惊了:“原来这就是恒山。这要拿我们老家的山跟它比,只能算是土堆一个。”

师傅听我这么自言自语禁不住笑了,就热情地说起这座山来,然后就说到了悬空寺。

那次往访悬空寺,就要下山时,张利群却心念一动,不想着急着回到尘世人间。于是便很自然地走进一间禅房。

禅房里,一个学画和尚正临摹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红梅图。学画和尚全神贯注,超然物外,张利群至今仍然记得那学画和尚的神情和他自己当时初见人学画时的心灵律动。

何况,张利群也是真喜欢梅花。那一天,就要离开禅房时,他突然涌出一股冲动,脱口而出问道:“师傅,这幅梅花图可以卖给我吗?”没想到,学画和尚说:“画可以给你,不是卖,一切都是缘分。你随便给个香火钱就好了。只是这幅画我也是真喜欢,一半天生,一半人造。”

学画和尚所说的“一半天生,一半人造”,竟然让张利群震惊不已,乃至此后只要拿到一幅藏品,心间耳际都会响起这一句近乎偈语的话。

所谓收藏,其实就是一个人与一幅书法画作品的关系,不也同样是半分天机,再加半分尘缘吗?

当然,张利群明白,话是这么说,但从专业角度看,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收藏的问题。

张利群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位北京的画家。这位画家告诉张利群,其实,做收藏,离不开看。看多了,感觉就有了。这里的密诀,只有三个字:不断看。

张利群明白,这三字经是太重了,他知道,只有将这三个字悟透了,自己所做的事,才是真正的收藏。

张利群因此不断地看画,看作品,看专业的书籍。时至今日,他都一直在说:“我是一块海绵,现在还在吸着丰富的水分……”

但是,收藏的起点,收藏的真正起点,张利群认为,便是在那著名的悬空寺。

其实,当初走向社会、走向司法界时,张利群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其工作性质属于合同工。

但命运就是这样的奇特。

一般来说,进入司法系统的干部,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通过招干,二是从政法学院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优秀毕业生,第三就是从部队的转业干部中,选择人才进入司法部门。然而,张利群进入司法系统时,只是一名工人的身份。在张利群高中毕业那一年(1985年),司法部直接面向全国招工。这是司法系统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向全国招工,张利群就是在这一年通过招工进入了司法局。

本来,张利群可能会通过高考走向传承父业的人生之路。但他却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之路。

更为奇特的是,用张利群自己的话讲,他的成长,差不多成了一种逆境中的成长。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具有高等学历。那么多同时进入司法部门的合同制工人,几十年过去了,很多还是工人身份,或者转行了。只有他,是在学历的低谷中,一路打拼,接着学完了大专、本科,然后读完研究生,进而成长为司法界一名非常成功的律师,声名远播……

当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律师,除了这一重身份之外,还有了艺术鉴赏家与艺术收藏家的光环。

张利群的儿子叫张宁。“张宁”这个名字大有深意。“宁”在吴方言中与“人”字的读音相差无几。张宁这个名字因此有了第一层意思:这孩子,是张家的人!

张利群的夫人姓丁,“宁”字中,则含有一个“丁”字。于是,“张宁”这一名字遂有了第二层意思:张家的孩子,丁家的宝贝。

我听张利群自己讲过,他的家教非常有特色,那就是:无言之教。他只给孩子以足迹与背影。

当然,张宁的成长与成才,是值得张利群骄傲的。

与张利群不同,张宁在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大学法学院,2013年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已有8年之久。

张利群跟我说起过一个小故事,说是在儿子读二年级时,他曾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也是唯一一次参加的家长会。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张利群同样做了有心人,以全程录像的方式,收藏了这次家校互动的会议。

在会上,班主任老师希望这位成功的律师为其他家长讲讲他的育儿经。哪知道,谦逊的张利群说:他只希望孩子差不多就行了,能够名列前茅当然更好,做不到的话,哪怕在班上是中上等的学生就行了。这些都不重要。他只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明白事理,懂得从父辈的足迹与背影中,参悟到他这一代人需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

其实,这已经是一种非常高的要求了。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知道感恩、明白事理?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父辈的足迹与背影,其实是真正的人生营养呢?

录像中,有家长的发言,有老师的发言,有儿子自己的发言,也有其他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发言。

这是一份特别的收藏。一家人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是经常拿出当时的影像,反复观看,每一次观看,每一次都是心潮起伏,感慨丛生。

也许,从张利群的角度看,自己的人生历程、足迹与背影,应该是要让他的儿子,乃至他儿子的儿子,一代代地收藏、品鉴的。

当然,张利群非常宽厚:“其实并不需要孩子这样,父辈的足迹与背影,孩子只需要深情凝望一眼就够了。我并不希望孩子复制我的人生。”

但是,张利群仍然动情地说:“不得不说,收藏,其实已经改变了我的人生。”

走笔至此,突然想起我们这个城市发生的一件大事。

城市东北角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区,新的图书馆、博物馆都落户于此。博物馆开馆时,因馆藏量严重不足,于是,便由市政府出面,跟张利群协商,是不是可以从张氏从心阁的收藏品中借一些书画藏品,在开馆仪式上使用……

从心阁中的收藏品,遂向这个世界展示出她迷人的世界。在这个群星闪耀的迷人世界中,有康有为、刘大同、吴昌硕、张大千、于佑任、李苦禅、叶浅予、林凤眠、林散之、周思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