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伤寒论》六经病之实质
仲景利用大道至简、提纲挈领、执简御繁的思维,将一切外感疾病及大部分内伤杂病,划分出了六类病证,即六经病。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机体抗病力之强弱盛衰、病情之进退缓急等因素,进而划分为六大类证候群,而非单纯指某一具体疾病的证候群。六类病证又根据阴阳而分为三阴三阳,三阳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即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辨证就是阴阳辨证。
六经其实就是一经,是一元一气,一气周流 。一气周流实际上就是阳气的运行循环,在《伤寒论》中太阳是一气周流运行循环的始点,厥阴是一气周流运行循环的终点。阳气运行循环功能出现障碍,邪气即可侵袭机体而发病。六经病出现哪一经病的证候群,其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机体正气之强弱,即机体的抗邪愈病能力,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免疫力;其次是感邪之轻重;三是治疗之失宜。也就是说,六经病是患者感受外邪后,由于患者不同体质、不同抗邪能力、不同感邪性质以及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而划分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形态。
三阳病为机体正气抗邪能力比较强盛的阳性阶段和状态;三阴病为机体正气抗邪能力比较衰弱的阴性阶段和状态。
太阳病为病邪在表,抗邪能力比较敏感且强盛的阳性状态;阳明病为病邪入里,抗邪能力比较强盛且激烈的阳性状态;少阳病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抗邪能力略有不足的阳性状态;少阴病为病邪在表,抗邪能力不敏感且衰弱的阴性状态;太阴病为病邪入里,抗邪能力比较衰弱且迟钝的阴性状态;厥阴病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抗邪能力急剧下降的阴性状态。所谓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以及阳证、阴证,只是病理证候群在肌体上表现的不同而已。阳病包括实证、热证;阴病包括虚证、寒证。
所谓表证,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能,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到解除的现象;所谓里证,是机体欲借排便或呕吐的机能,自消化道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到解除的现象;所谓半表半里证,是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调作用,自呼吸、呕吐、大小便、出汗等复合方式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到解除的现象。此乃机体自然本能的愈病能力与疾病作斗争的反应形式,亦即机体正邪斗争的反应。
若机体的机能亢进,愈病能力强,就有阳性的一类症候群反应于病位,即所谓阳证;若机体的机能沉衰,愈病能力弱,就有阴性的一类症候群反应于病位,即所谓阴证。此阴阳之分,是指机体抗邪能力强弱之分。
按现代医学理论来说,外邪侵袭人体后,不一定即时发病,也即潜伏期,称之为中风、伤寒,即便是有症状,也是比较轻微的感觉,比如说:喷嚏、乏力、神疲等。如果抵抗力强大,也就会不发病证。如果发病,也是在潜伏期三至七日以上,就会出现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等三阳病症。所谓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并不是先太阳病,次传阳明,再传少阳,而是因为不同的免疫力体质,可能会出现太阳、阳明、少阳或者是三阴等不同的症状体征。只不过是因为免疫力的敏感、强弱的程度不同,而出现了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五日之后三阴证的出现。
如果先是太阳病,而后完全转成阳明病或者少阳病,那叫“转属”;如果太阳病未罢而又出现阳明证或者少阳证,那叫“并病”;如果太阳证和阳明证或者少阳证同时出现,那叫“合病”。“传经”是潜伏期过后,表证出现,而后或现太阳证、或现阳明证、或现少阳证、或现三阴证,此乃传经。如《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邪,脉若静者,为不传。”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去,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如果表证出现后,太阳受邪发病,一般七日自愈,若不愈,有可能“再经”,而现阳明证、或少阳证、或三阴证。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六经病因患者体质的不同、正气的强弱以及治疗上的失误,而又会出现经证、府证、兼证、夹证以及变证、坏病等不同的病理机制和证候群。这一系列之综合,而构成了六经病完整的证候群体系。
总之,《伤寒论》之三阴三阳病,它即包含有病位的意义、又包含有病性的意义、还包含病势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临床上每一种病证的总概括,是一种病理概念,而非《内经》中的生理概念。
另外,六经病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顺势治疗。阳证以袪邪为主,扶正为辅;阴证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注重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的辨证施治思维。对于兼证、夹证尤其是变证、坏病,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辨证施治原则。
──李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