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笔 | 在常与无常中居安思危

在常与无常中居思危

梁淑艳

翻开历史的扉页,总有一种清晰的回响不绝于耳,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思想的花火激起,往回走捡起历史,再走近点触摸真相,更近点紧握生命里的息息相关,直逼我的心灵。中午,我跟着作家马竹笔下的灵魂一起寻根饥荒的真相。作家标新立意的作品风格和写作高度一如高山仰止,作品里我读到了作家骨子里的纯真纯善和以悲悯情怀客观还原历史人文的满腔激情。这是一篇集史料、哲学和文学艺术于一体,饱蘸文学良知打造的朴实文字,那种尊重生命,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令我心生敬畏,同时也看到了作家文学信仰的走向。我秉承着开卷有益的真诚走近历史,走近作家文字的深处,历史从现实的影像激发联想,以及对人类生命意义探究开启心智。粮食饥荒,立民之本,政治饥荒,立国之本,文字之荒,精神之根,苦集灭道,灵魂之根。民与国同界,精神与灵魂相通。固本生根,兼而施之,家可长久,国可长久。这样的联想和探究对于当下,尤其是我们年轻一辈,没有吃过苦的“啃老族”来说是一种警醒,同时也作家还原真相能力的深刻观察与深切观照。

史诗、史话我们可以读的津津乐道,但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谁认认真真审视过?我们经常说回望历史,回顾发展历程,谁又肯于彻彻底底反思过?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思?读完作家这篇新作着实令我不寒而粟,我猛然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沉睡,甚至是从未醒来过,以至于长期处于心神魂饥荒的状态下。下意识自身心,能够醒在这样忆苦思甜、居安思危的先知先觉里,心生盈盈感念。下面记忆几个关键词:沉思良久、水深火热、良心发现、扪心自问、敦厚温暖、纯真纯净、上山下乡、南水北调等等,每个词里都有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我们的身边,或者过去的某个时态,百姓苦乐都系在历史的藤条上,这些饥荒让痛苦至极的灵魂密集而又不可遗忘。转动历史的车辙,印下来的悲伤从心底慢慢升起,心灵阵阵揪痛。作家认真文字,追求表达精准。延伸思想,同时提醒自己客观还原历史,剖析现实的目的。语句精益求精,和谐统一。情感细腻到如丝般圆润柔滑,这样的词汇或句子无不在深度挖掘思想的根源,同时提醒我们自觉地自省身心。

用文学的视角观察和观照历史,观照百姓,观照当下。“底层百姓的苦乐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作家注意到语言选择的严谨,百姓苦乐乃立民之本,作家一语中的道出了本次行文的立意。每逢战乱、自然灾害之不可抗力,必有饥荒,而饱受苦难的永远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当然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依然无法逃避饥荒之下的麻木,以至于陷入无边的恐惧。之所以精神迷失和迷惘,是因为我们都不曾发现自己亲历的故事里有苦桎枯于历史生命和文学生命的饥荒里。客观讲述历史在作家观察、思考、发现、表达中准确还原,观察做到细致入微,思考做到透彻明了,发现做到意蕴深远,表达做到客观生动。用敏感的笔触和文学的视角演绎故事,将历史原音重现,这是作家的能力。能读到这样鲜活的史话,实在是我们之幸,至少我们可以在闲下来或者茶余饭后可以跟自己的子女和朋友们讲,我们的苦乐与至高无上的文学追求保持一致。这是个人的修养和永葆鲜活的文学操守相关。

忆苦思甜永远是生命延续的主题,这样的事实不能忘记,知青岁月是部用青春和血泪书写的活历史,我身边有好多这样亲历者的文字描述,从他们的文字里寻根,同样是苦字当先,但广袤的乡村总以超负荷身体力行承载生命真谛,解构生存内涵。同时,击碎习惯养尊处优的城市习气,而诚实善良的农村大地竭力把自己最后一粒米,用生命换来的鱼米留给城市里的孩子,自己虽然还食不果腹,并且能一笑置之淘气孩子们举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敦厚和温暖在广大农村滋养发酵,散发出淳朴善良的乡村气息,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作家创作过程中用文学的审美走乡村的乡土人文情怀。作家用“良心发现”一词实在令人拍案叫绝,着实给人们以醍醐灌顶的警醒,如此温暖表达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儿女来说犹如无限春光那样美,如甘露那样甜。读到这里我情不能自己,泪流潸然。虽然有些朋友也忆苦,但他们不曾如此深度的发现,甚至也不曾扪心自问,那个年代为了让他们生命存活下来,勤劳朴实农民艰辛付出,在当下至真、至善、至美的感情干枯到迫在眉睫时代,谁还在坚守这份纯净?虽然我不曾生长在那个年代,虽然从父辈们的口中我可以得到一些有关荒年的记忆。

72年北方大旱以后,南水北调这样重大的决定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记忆,那个时候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听父辈们说是解决喝水吃饭问题的。后来电视上、报纸上和作家《南水北调采风记》一文中了解到这是项意义深远,迄今为止声势浩大的利国利民工程,是维系北方水系的生活命脉。98年洪水是天有不测风云,“同舟共济”顿时沸腾大江南北,颗粒无收是血淋淋的事实,凭着妈妈克勤克俭持家和上年余下来的粮食勉强度过的日子永远不会忘记。同样也是真实发生在我的生活里。可见民以食为天是多么实在啊。弘一法师“钵里盛满自由”的禅句实在妙不可言,其殊胜在于他把目光放在没有人在意的细小上,哪怕是一条虫,一粒粮食,看破的却是来之不易的因果。所以他带着感恩的之心对待每一粒粮食是因,随之而来的福报相随是果,以至于不挨饿,不被饿死。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以一钵了却浮生,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更在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种人生选择尤其可贵,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热情感受到如此行文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这样的忧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时刻回望自心。作家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寻觅历史往回走,走向了文学的至真、至善、至美。并以敏锐嗅觉高瞻远瞩,用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态度酝酿笔墨,观察和观照在强大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密度自由穿梭,由物到我再到心,感知身边事,照亮心路。站在高高在上的高度,我虔诚翻阅历史,甚至顶礼膜拜生动鲜活的真相,一桩桩,一件件演绎着,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字于文学丰碑是浓墨重彩一笔,于史料整理是永久传承地财富与典范。我欣喜读到唯美意识下反复打磨的字句,捧在手里他光芒剔透晶莹、赏心悦目;我清晰听到密度意识里时光碎片切割下来悲伤与疼痛,绕在耳边他震耳欲聋、响彻遍野尸横的贫瘠。我庆幸看到遗产意识里有思想熠熠生辉,寻着微弱的光亮他在竭力呼唤,唤醒饥荒里沉睡的灵魂,打开心门。不为饥饿,只为常与无常的饥荒忧患中居安思危。

梁淑艳

笔名:风雨彩虹,欣雨。现居河北遵化。工作单位:唐山百货大楼集团遵化购物广场。系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河北新农民建设》《长江丛刊》《唐山文学》《热河》《十堰作家》《汉江文艺》《东湖印象丛书》《知音汇》《漱玉》《承德诗词》《遵化周报》等。发表作品200多篇。获得首届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大众文艺》征文诗词类三等奖。以及各类文学奖项。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现代诗歌:王翠红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