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就读的一所私塾,在浙江绍兴县城鲁迅故居附近。关于“三味书屋”,鲁迅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座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了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三味书屋”的名称,据鲁迅读私塾时的先生寿洙邻解释说“三味书屋”四字出自梁山舟先生的手笔,开始并不叫“三味书屋”而称“三余书屋”,源于何处不得而知。后经寿洙邻先生的祖父更名为“三味书屋”。于是,由工匠将“余”字换成“味”字,并看不出什么挖补的痕迹。“三味书屋”的原意宋人李淑增说读诗经书经如品尝大羹(肉汁),读史书如品尝折俎(帝王士大夫宴礼时的一种肉食),读子部书如品尝醯醯(酱醋),此所谓“书之三味”。另外,“书之三味”还有下面一种解释,原话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醯。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味如食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食佳肴美酒,读诸子百家则味如食酱醋乃烹调中之佐料。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拒绝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而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得更明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其实读书是要有所选择的,所谓“展卷有益”是讲要辩证的读书。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想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很有道理的。而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云更恰到好处“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又云“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书读。”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普讲得更精彩“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因此“凡读书应识货,方不错用功夫”。(清学者陆世仪语)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学者刘向语)
作者简介:
赫崇明,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城桥》《崇明岛之绿》《拾之穗》等小说、散文、译文集。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