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何说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还建议不要再讲卧薪尝胆了?

引言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关于这一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不仅有其“公德”,更有其自身的“私德”,而后人的评价切入点又自然不同,难免会有个人情感夹杂。也正是后人评价切入点的不同,也自然就会影响到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高低,甚至还会出现评论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如,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郭沫若。作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对于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在人们的口中,他的口碑却要差得多,至于原因则就是“私德有亏”,其抛弃妻子之举也着实令人不耻等等。

但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纵向发展角度之上,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几乎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如是也才有了“圣人论迹不论心”之语。

而在评价越王勾践时,知名历史学者易中天却曾语出惊人。对于越王勾践,后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完成了“逆袭”打败了吴王夫差。而其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成为了励志典范,激励着无数后人。

可是,对于这样一位正面的历史人物,易中天却在评价时有着“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的评语。

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易中天会有此评价呢?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越王勾践祖先乃是夏禹后裔,夏少康庶出之子,因而被封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而吴国则与越国接壤,并立而存,两国之间更是因为利益、战争等因素宿怨深重。而当争霸成为春秋时期各个大国之间的主旋律之时,吴国、越国也都未能“免俗”。

前496年, 吴王阖闾在听闻越王允常病逝,勾践新立之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纵良机,率军趁机讨伐。可不曾想就是这样的一场看似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却因越军的一场偷袭而导致吴军大败而回,就连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治。

不死不休的世仇,双方的对立可想而知。而吴王阖闾之子夫差在即位之后,不忘父亲遗志,厉兵秣马,至于越王勾践则在听闻吴王夫差的举动后,决意率先出击。但是,在当时“德”尚未完全崩塌的时代背景之下,越王勾践的出兵举动无疑是不得人心的,更激起了吴国军民的同仇敌忾,最终越国军队在夫椒大败。

吴军趁势包围了越国首都会稽。形势岌岌可危,勾践的谋臣范蠡遂向其谏言苟且求和,无可奈何的勾践只得采纳其建议,派出使臣文种前去求和,甚至愿意不惜自降身价以自身为吴王奴仆,妻子为吴王侍女。同时又厚金贿赂吴王宠臣,此时的夫差志得意满,尽管有伍子胥从旁劝阻却仍旧选择了答应勾践的请求。

越国由是得存,而自感被侮辱的勾践也自此开始了隐忍、发愤图强之路。他在门上悬挂苦胆,每日入寝时必须尝上一口;同时身体力行,体恤民情,招贤纳良,终于在二十年后苦心人天不负,一举击败吴国,成就了霸业。

在“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越王勾践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在亡国之后,他能在帝王、奴仆这样有着天壤之别的身份之中自由切换,更能改变自我,砥砺奋进,而这些光彩熠熠的优点也成为了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必要因素。

这样的勾践,无疑是值得夸奖、赞美的,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易中天眼中的越王勾践

但作为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可远不止这一面。易中天之所以说勾践不值得宣扬,便是因此。在易中天的演讲中,他引用了《吴越春秋》的几个故事,并从这几个故事之中引出了自己的评价。

《吴越春秋》中记载:公元前496年吴国阖闾趁勾践新立攻伐之战中,越国之所以能够出乎意料地获得胜利,究其缘由乃是越王勾践兵出其谋。

而这一奇谋,则是越王勾践派遣敢死队冲入吴军阵地,单从这里而言似乎平平无奇。可接下来,越国敢死队在冲入吴军阵中时却不是杀敌,而是自杀。也正是诧异与越国敢死队的自杀,吴军不做防备之下越军才得以趁机袭击了吴军,从而得胜。

那么越军敢死队为何自杀呢?《吴越春秋》中记载:乃是勾践胁迫了敢死队的亲属,才让他们只能选择自杀。

《吴越春秋》之中还记载有“蒸熟种子”故事。说的是,越国灾荒时,无奈向吴国借种子,夫差欣然应诺,帮助越国度过难关;可待吴国遭遇灾荒借种子时,勾践却接受了文种的建议将种子蒸熟之后,再送给吴国。种子既然已经蒸熟,自然是难以出芽,吴国由是饿殍遍地。

在这两则故事之中,越王勾践的心机深沉、狡诈的一面,已是彰显无疑。那么勾践果真如此吗?

其实,单从《吴越春秋》而论是难以作为实证的。这本书作者为汉代赵晔,而在历朝历代的评价中更是将它当做《世说新语》一般的小说,因此对于此事的记载便已是真伪难辨。

而在易中天老师眼中,对于勾践在功成之后的举动也颇有微词。

在打败吴国之后,主要谋臣范蠡选择离开从而幸免于难,至但勾践的另外一大助力谋臣——文种则落得一个被其赐死的结局,无疑这也奠定了“飞鸟尽,良弓藏”的中国传统政治逻辑基础。

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勾践无论是有无《吴越春秋》之中记载的那般故事,其心思深沉、狠厉的一面却也是存在的。

小结

易中天的评价虽然看似有偏执的一面,但也正是在“正面”与“反面”的评价之中,我们才更加立体地了解了越王勾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其实,圣人论迹不论心才是最优解,而且残酷且真实的一点是,历史人物的私德比之公德显得更微不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