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
痹症多寒, 温经是其基本治则
针灸诊治痹症,从病因上讲,基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从大量临床实践看,本病病因主要是与受凉及机体功能低下有关。临床主症多为疼痛,《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肢体怕冷,或只有少数病人或个别部位有短暂性偏热或局部热象。因此,从辨证上讲,其病性总体多偏寒偏虚。加之本病久延难愈,虚寒会更加明显。因此,从治疗上讲,温经法应作为本病针灸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中医针灸对于本病具有疗效优势。
温经多法,艾灸择用至为重要
温经法在针灸具体方法上,针刺选取偏于温补的穴位,如气海、关元、肾俞、关元俞等;手法可选用烧山火等复式手法;在针具上应用火针施治等方法。此外,对于痹症最好的温经法,莫过于艾灸的施用。从笔者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顽痹痼痛,还是其他证型之痹痛,灸法都是最好的止痛除痹方法,即便是局部有所热象,甚至是风湿热,仍可应用艾灸。艾灸治疗痹痛有“六个注重”:①注重循经施灸;②注重病位施灸;③注重脏腑辨证施灸;④注重充足灸量,每次至少在数个部位同灸,并注重灸时充足,单次施灸不少于0.5~1h,灸程至少3个月以上;⑤注重灸针结合,特别是结合施用温针灸,可以突显针灸治痹之长;⑥注重早灸,痹症治疗,必须早灸早治,缓则碍效,迟则误病。
筋痹主症,解结三维刺法易效
痹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组织,最易出现疼痛与运动受限等,或挛缩、积聚、粘连、结节、条索等筋痹症状的病理性改变。目前筋痹有“以痛为腧”、筋结点、循经、结筋病灶点、解结法、阳性筋结点法等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为更好地减轻疼痛、改善病变状况及促进关节活动,笔者临床应用筋痹解结三维刺法更易取效。(1)基于“诸筋皆属于节”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经筋在肢体呈现网络状、藤攀状、框架状、编笼状、层次状的结构,将上下肢、躯干等网织成一个立体结构,即呈现出经筋在关节处的三维立体构织。在关节前、侧、后施行三维刺法,多行纵向三维刺,可以是以疼痛最明显的一侧用针施法为主的多针三维刺;同一病变较深部位,也可是局部分层三维刺。对于诸如膝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或颈腰部局部以横向症状为主者,也可以行横向三维刺。(2)基于“经筋结聚”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四肢关节或骨骼处,是各经筋在循行中主要结聚之处,是多维结构,多呈现“条”“束”“片”状。施以三维针刺法,如行一穴多向三维刺,“扬刺”式三维刺,针对“条”“束”“片”之类长针三维刺,有以“角”“颧”“贲”中长度针刺三维刺,更有针对“结”“点”短针三维刺。(3)基于“经筋间交合联系”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十二经筋间呈现交合联系,呈束、片、面状,部分呈膜、点状分布。基于此理论的三维针刺法,包括痹痛症状明显病变处主要结构组织的三维刺,以及相交、合的痹痛病变处次要组织的三维刺,例如在股外侧肌处以足少阳经筋痹痛为主的三维刺法(前、后、侧),以及相交合的缝匠肌(足阳明经筋部分)为次的三维刺法。上述三维刺法之中,可以毫针三维刺、火针三维刺、针刀三维刺等。
治痹问道,“五多”“五少”临床可参
目前痹症诊治,有“五多”“五少”。“五多”:将痹症与西医风湿类疾病对号入座多,强调实验指标多,用抗风湿与激素多,清热化湿多,误诊失治多;“五少”:及时治疗少,应用温经法少,注重整体治疗少,足够灸量、灸程治疗少,经筋痹痛应用解结三维刺法少。此应予纠正,痹症诊治规范方面,要制定与设立更符合痹症病机特点、治疗需求的流程及标准;突出痹症中医针灸治疗整体性、多层次、温经性、解结三维刺特色。在预防方面,要树立扶正御邪、早温早防、疏调通络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