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面瘫十二针

面瘫,多表现在嘴巴歪斜,面颊动作不灵。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表现在口眼歪斜。其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面部受凉所导致。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太阳、少阳之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气血不和筋肉纵缓不收而致。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取“面瘫十二针:“二白(阳白、四白),二竹(攒竹、丝竹空),二风(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均用患侧,合谷,足三里,均用双侧,一共十二针。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薄氏腹针0.22×3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一次,先针6次,再隔日针一次,针六次,共12次为一疗程。

医案分析

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

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晴流泪,左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左耳后翳风穴处压痛明显。

取猪牙皂200克,研成细末,取适量以醋调如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一日换药2次,10天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面瘫十二针”治疗。两个疗程后,诸证悉除。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又称口眼歪斜。主要病因是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太阳、少阳之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气血不和筋肉纵缓不收而致。

“面瘫十二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高立山医师近40年的临床总结。笔者在临床中多遵此法治疗面瘫,再配合眉弓、颧髎穴、口腔内咬齿线点刺放血,患部葱浴,每获良效。

高立山教授体会,因头面部的经脉循行走向较复杂,手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八条经脉都循行过头面部,故临床所见虽然是面瘫一症,但其病变部分涉及到八条经络,这就要求在临床治疗中全面兼顾,不可顾此失彼。“面瘫十二针”的辨证选穴,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确定的,十二穴的四白、地仓、颊车、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翳风、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阳白、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可见十二针把面部经络(除手太阳小肠经外)几乎全部兼顾,但重点又放在阳明和少阳二条经上,这种主次分明,各经兼顾的辩证用穴思想,有效地指导了临床治疗,尤其是足三里穴在十二针中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其一,因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循行较广,受邪时也较多,又“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足三里正合此意。其二,针足三里可以鼓舞胃气以祛邪外出。其三,《慎斋医书》中说“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针足三里治顽固面瘫也合其理。

高立山认为面瘫多因风寒袭络,故选用葱白连根带须一味煮水,以热气熏患部达辛温散寒通络祛邪目的,面瘫日久多瘀,点刺患侧眉弓处、颧髎穴、口腔内咬齿线部位出血。实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针灸的针刺深度没那么简单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深浅在志”。针刺的深浅,与治疗作用和疗效关系很大。我们除了对各个穴位所规定的针刺分寸要严格遵照外,还必须结合形气.脉象、病情、病所、天时等因素为依据,灵活掌握,才有利于提高疗效。所谓“进针深,疗效髙”之说,显然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如果盲目瞎刺,造成“浅深不得,反为大賊”(《素问·刺要论》)。本文就深浅刺法的基本原则,谈些肤浅的体会。

一、察形气定深浅

针刺首先要观察病者的形态。根据体格、年龄等情况,运用适当的深浅刺法。《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依据形气深浅刺法,要因人而施,酌情而定,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1. 形有肥瘦:肥人气涩(针刺感应迟钝)宜刺深;瘦人气悍(针刺感应灵敏)宜刺浅。

2. 体有强弱:体质强壮正气旺盛,多为实证,宜深刺;体质瘦弱,正气不足,多为虚证,宜浅刺。

3. 年有长幼:老年正气耗散,宜浅刺;婴儿肌肤脆嫩,血少气弱,宜浅刺疾出。

二、切脉象定深浅

切脉是辨证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脉之变化可确定深浅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例如,虚脉主虚证,如气不摄血的漏下症,浅刺补之以益气摄血。实脉主实证,如胃热的胃脘痛,深刺泻之以清中理气。《甲乙经》:“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

病有寒热虚实不同,脉象反映各异,深浅刺法就不相同。一般情况下,脉证是相应的,但亦有不相应,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切脉,故临证有“顺逆”与“从舍”之别。应当四诊合参,所取穴位性能,全面考虑,才能作到从舍得宜,深浅适度。

三、识病情定深浅

临证必须识别寒热虚实不同的病情,然后拟定适合病情的深浅刺法与补泻。如《灵枢·经脉》篇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病有新久,如《灵枢·终始》篇载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这些原则,应当切实掌握。

1. 病情的性质与针刺深浅关系密切,一般而言,阳、表、热证宜浅刺;阴、里、寒证宜深刺。

2. 病程长短与针刺深浅关系密切,病久痼疾要深刺,新病病轻邪浅宜浅刺。

四、知病所定深浅

针刺不可轻率,必须结合诊断,明确病所,病有在表、里、脏、腑、皮、脉、肉、筋、骨的不同,病浅则浅刺,病深则深刺,要恰中病所。《素问·调经论》载:“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临床常用刺法如下:

1.病在表或皮肤则浅刺,用半刺或皮肤针,如肤冷麻木的皮痹,以疏泄邪气,并配合拔罐。皮肤浅刺还有二个方面作用:

(1)肌肤浅薄的穴位,用沿皮肤透刺法,比直刺疗效高,如丝竹空透率谷治头风痛.列缺透太渊治咳嗽。

(2)皮肤是经络系统的分部,卫气循于之中,《灵枢·禁服》篇有:“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之说,因此充分发动卫气的作用,治疗范围就不限于此。

2.病在络脉,浅刺出血,用豹文刺。此法治疗络脉瘀阻,或邪入血分的一些疾病,如外伤腰痛,以活血祛瘀;丹毒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3.病在筋膜,有深浅不同:

(1)浅部如桡骨茎突腱鞘炎用恢刺,以舒筋活络。

(2)深部如肩关节周围炎用较深直透刺的关刺。

4.病在肌肉,用较深肌层透刺的合谷刺,如肌肉麻木或痠痛无力的肌痹,用以疏通经气。合谷刺是以肌层多向透刺法为基础,因此临床应用扩大了治疗范围。例如中气下陷的胃下垂,关元透气海、中脘透上脘以升举中气。

5. 病在骨骼,用直刺深透的短刺,例如根性坐骨神经痛,按其腰椎压痛及叩击痛部位,取相应夹脊穴,病者有触电样感觉向下肢放射,往往即觉疼痛减轻。又如耳鸣耳聋症,对耳门、听宫、听会等穴,深刺比浅刺效果好,这就是肾主耳、肾主骨的缘故。

五、参天时定深浅

人与自然界相应的关系,《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应当注意人体气血与时令的变化,适当地掌握深浅刺法。我的体会如下:

1.根据气之所在与邪气的深浅来确定。春夏之季,其气散于外,病邪居浅,下针宜浅;秋冬之季,其气敛藏于内,病邪居深,下针宜深而久留。

2. 四时刺法,古人指出还需根据病情灵活掌捏。如《灵枢·四时气》指出:“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的原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一、尺泽

1.急性胃肠炎:在尺泽附近的静脉放血。方法:暴露肘窝静脉,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后,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医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3~5次,最后一次手要停在距静脉三横指处。捏紧前臂,使静脉怒张,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缓慢刺入,以穿透管壁为限,再缓慢出针、血即流出,腹痛、恶心立止,操作完毕,患者屈肘止血。

2.膝关节病:直刺,有适当针感时,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膝关节;也可针完起针后叫患者活动膝关节。

二、孔最

1.外感时可发汗(用远红外线照射该穴7~8分钟),或针刺捻转使周身微热。

2.鼻衄:直刺0.3~0.5寸,针感酸胀至鼻衄止。

三、列缺

1.阴茎、睾丸、尿道病:弹拨或用针斜刺,使针感向肘方向传导。

2.慢性咽炎:配照海穴(针列缺时,针斜向肘,使局部酸胀,针照海要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每隔5分钟捻针1次)

四、太渊

1.膈肌痉挛(呃逆):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

2.脉管堵塞:针法同上。

五、鱼际

1.支气管哮喘:用1寸针向掌心方向刺入0.3~0.5寸,使局部酸胀,哮喘会迅速平复,肺部哮鸣音消失,体表压痛消失。

2.岔气:针法同上。

六、少商

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七、合谷

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2.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3.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八、手三里

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后遗感。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右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立,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使肘屈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穴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九、曲池

1.降血压(1、2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2.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3.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十、内迎香

治红眼病。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

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十一、四白

治近视眼:用1.5寸针先直刺入皮下,再将针身放平,沿皮向内眼角方向刺,有酸胀感时加大捻转力度,使眼流泪时出针。

十二、地仓

1.夜眠流口水:向颊车方向斜刺,得气后出针。

2.面瘫:向颊车方向用2寸针平刺,使局部酸胀。

十三、颊车

治面瘫:向地仓方向平刺,使面部酸胀。

十四、天枢

胃肠病主要穴:直刺,使酸胀感向下放散,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十五、水道

左侧水道穴治便秘:直刺使针下酸胀,留针30分钟,或强刺后出针。

十六、梁丘

治急性胃疼。急性胃疼时,此处多敏感,有压痛,针之胃疼可止。针感:局部酸胀。

十七、足三里

1.胃痛和泄泻:直刺以得气后强刺激,让患者深呼吸。

2.膝关节痛:直刺1~1.5寸,使电麻感至足。

3.鼻孔干燥:艾条灸20~30分钟。

4.贫血:直刺,得气后强刺激出针。

十八、条口

治肩周炎。患者此处常有敏感压痛,用2寸针直刺,得气后边捻转边叫患者活动肩部。

(0)

相关推荐

  • 【针灸百问】李鼎:十二经脉主行血气,而各经血气的分布又有多少?

    订阅话题 阅读精华 岐黄明师大讲堂 看名家视频,听名著典籍,读名家医案,学名家心法. 2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专家简介 李鼎,男,1929年出生,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 ...

  • 「针灸不传之秘」专注疑难杂症的添袖之诀该如何操作?

    金针赋曰: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添袖之诀能够治疗各类瘫痪疮癞顽疾,取治疗要穴,进 ...

  • 针灸基本功:针刺的深浅及注意事项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道繁多,不易记忆.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 ...

  •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中国中医药报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 ...

  • 面瘫十二针

    刘吉领针灸 1996年,刘吉领老师创办了东方中医药研究会培训学校.至2020年已开办培训治疗颈.肩.腰.腿痛技术24年,学子遍天下. 公众号 面瘫,多表现在嘴巴歪斜,面颊动作不灵.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 ...

  • 面瘫十二针: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主要病因是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太阳.少阳之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气血不和筋肉纵缓不收而致. 首先取 ...

  • 面瘫十二针高立山【精】

    "面瘫十二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高立山医师40年的临床总结 二白(阳白.四白),二竹(攒竹.丝竹空),二风(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均用患侧,合谷,足三里,均用双侧 ...

  • 临床 | 十二针治面瘫

    4月22日北京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培训班←点击查看 本文作者:孙亚威-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医案一则: 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 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 ...

  • 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老十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分享!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老十针……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分享!

    首都国医大讲堂 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传承百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医术专长,实现名医梦!帮助中医人考取康复理疗师.中医针灸师,中医专长医师,国际中医医师.国际针灸医师证等.以高端中医药发展平台,为全球中医人服 ...

  • 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老十针 针灸技术分享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总调气血阴阳的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导读:有没有可以调理气血阴阳,并且能广泛运用的穴位组合?看看针灸前辈们的经验吧! 五输穴,是特定要穴之一,是一些根据其性能而给予特别称号的穴位. 五输穴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要穴,又称本输穴,包括井.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