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练的究竟是什么?练任何武术,不懂就无法判断你练得对不对
武术,是追求力量和技巧的艺术。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当中,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像武术一样承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髓。作者曾在大学里做过有关武术的讲座,阐述过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包含了哲学、宗教、医学、美学、兵学等等学科。可能讲飞檐走壁还未必比得上现在的跑酷,讲力量未必比得上举重运动员,讲平衡未必比得上体操运动员。可是当武术把所有的学科综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其他任何学科都没办法达到的高度和效果。因为武术吸收其他学科,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融合到一起,自成体系。那么武术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武术又锻炼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接下来详细解释。
所有的武术,归根结底练的就是这么几种东西:攻击力,速度,反应,应用技巧。只要你拥有了这几种技能的超常水平,你就能获得很强的格斗能力。而正是在对这几种因素追求的过程中,中国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流派和拳种。说到底,各门派的武术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不是某一个人厉不厉害,而是本门武术得到这几样因素的方法好不好。这就好像登山一样,四面八方都可以登山,但是哪条路短,哪条路长,哪条路险,哪条路平坦,在众多不同的路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路,对于自身而言可以扬长避短,尽快达到山顶的路。所以李连杰在霍元甲这部电影中说“我以为,武术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各门派的武术地位平等,但是获取上述四种元素的方法却各有长短,面对形形色色的修炼者自身的特点,难免有适合不适合之说。也就有了高低之分。
攻击力。请大家注意,我写的是攻击力,而不是力量。按我们普通的理解,物理上的力,决定于重量和速度。也就是说你的拳头越大,速度越快,所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普通人用体育方法训练力量的运动,打人的时候首先需要把拳头(手臂)后拉,然后再打击对方,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力量。稍微了解一点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传统的中国武术可不这样,内家拳讲内劲,讲发力,咏春拳讲的寸劲就是典型,所以武术的修炼从来就不是体育的训练方法,当然不否认体育训练不出更大的力量。可是,力量大就一定能使对方遭到最大的伤害吗?这就产生了攻击力的概念,物理学上叫作用力。在攻防实战中,人是活的,不是木板。我们自己身体内部,在准备出拳到打到对方的过程,力量是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加强?打到对方身上的时候,对方的身体是会缓冲、分散力量,还是完全承受我们发出的力量?而对方承受我方发出的力量是肌肉还是骨骼,亦或是其他部位?传统武术有很多种劲,而这从外在的讲究来看,是要走最短的路线击打目标。但是又要产生最大的攻击效果,如此,就这么小小的一点,就有千千万万的方法。各种劲力典型的有爆炸力、穿透力、撞击力、寸劲、螺旋力等等。所以武术中,无论是单式还是功力还是套路的训练,首先重视的是能不能练出来本门武术中要求的攻击力和攻击效果。绝对不是肌肉力量的大小。否则,一个举重运动员,就可以称霸武林了。
速度。我可以明明白白地说,武术是要求速度的。速度越快越好。当然很多人要问,太极拳怎么不要求速度呢,那么慢,怎么打人。要知道,太极拳的慢,只是方法。只有放慢速度,才能体会太极拳修炼的各种追求,比如说放松,比如说发力,比如说神意。对于一个没有精通太极的普通人来说,在快速的运动中,是无法体会到这些精妙的。所以太极拳要放慢速度修炼,当然这种慢练的方法,可修炼的东西不仅仅是速度。
在实战中,太极讲究以慢打快,后发制人,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同等速度下只好在距离上做文章,所以有舍远求近,舍己从人之说。这些奥妙,有很多的高人都有专门的叙述,我就不赘述了。看到打太极拳的样子,就嗤之以鼻的说这么慢怎么实战的人,头脑实在是有些简单了。太极拳是通过慢练的方法,训练出非同一般的速度,攻击力,以及各种技巧的。练是练,用是用。我听过一个故事,训练长跑的时候教练在后面放狼的叫声,正式比赛的时候没有放狼的叫声,也得了第一。以上述的看法来看待的话,那比赛的时候也必须在后面放狼的叫声了,否则跑不快。太极拳在实战中也跟平时训练一个样子,靠慢悠悠的动作实战,持这种观点而嘲笑太极拳的人,不是可笑就是愚不可及。
反应。其实这都不用说,谁都知道反应能力对武术的重要意义。没有反应力,反应不快的,即使拥有再强的攻击力都没用。对方来拳不知道躲闪防守,对手出现了破绽不知道趁机出击,那练武术又有何意义?所以离开了反应谈武术,一定是不科学的,所以反应能力,就成了武术训练当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样是训练反应能力,方法有很多种。各派武术利用的器械和方法也有些区别,但传统武术的训练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在于传武和散打之间。我们就先说说散打的训练。去过散打训练馆的人都见过一个教练拿着手靶,教练随机地出手靶,学员快速的利用各种拳法来击打手靶。这种训练主要是教练先把出手靶的姿势和学员需要出的拳法来一一对应,然后随机做出各种姿势的手靶,学员要最快地做出反应,从教练的手靶姿势,判断出什么拳法,并且准确无误的击打到目标。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训练,虽然主要训练的是反应能力,但是速度,击打力量甚至体力都在训练。
传统武术的反应能力训练,是基于换劲和会发劲的基础上。当然换劲和发劲的练习过程离不开套路。在练套路的过程中,逐渐地完成换劲和发劲的训练,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套路练的是什么,当体操一样来练套路,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性的认为套路就是武术,散打不是武术了,这算是武术发展的悲哀吧。当一个学员在套路中完成了换劲和发劲的训练,就需要训练反应和实战能力了。此时师父往往会教学员把套路拆开,一招一式的实战用法要讲明白,然后要求师兄弟两人对练。而这种对练,是一主一辅助,辅助的一方是模拟实战出招,给训练的学员创造使用套路里招式的环境,这相当于散打训练当中把手靶姿势和拳法一一对应起来的作用。辅助方配合,创造使用招式的环境,训练的学员则要在最快速度内判断应该使用的招式并且完成动作,还要将训练出来的劲力发放到对方身上去。
这种对练也叫拆招、讲手,最后讲这种反应训练为条件反射,获得非常快的反应能力和速度,这就可以通过散手来训练实战技巧了。所以说传统武术的反应训练是靠对练拆招来完成的,可惜的是在训练当中,学员错把反应训练当成了套招表演,不知训练目的而盲目训练,结果是自己不能实战,还误导了大众,把套路当体操,把对练当演戏。这里多提一个建议,我一贯主张对于传统武术的各种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白拳理和目的,然后不忘初心的刻苦训练,方能事半功倍。否则一步错,步步错,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还得出个武术是骗子的结论。
技巧。传统武术的技巧,是分门派的,各种武术的特点和要求都不一样。因为各个武术流派都有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比如太极拳讲究的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那首先就要求放松训练,放松肌肉,筋骨支撑,完成第一步换劲,然后劲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从而形于手指;上下九节劲,节节贯穿,从而完成劲力发放,这便是懂劲的技能。懂劲之后意味着自己身上积淀了强大的攻击力,不但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还能顺利得将自己的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上去。然而光有这些是不足以实战的,还要有配套的技巧来促使你完美的实现将自己的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上。那这些配套的东西,便是太极拳的招式,只有太极拳的招式,才能完美的展现太极拳舍己从人,舍远求近的攻防技能,才将太极拳的内劲完美的作用到对方身上。
如果你是个练武术的武者,那你可以尝试一下,用太极拳套路的方法劲力走一遍形意的五行拳。或者用形意硬打硬进的劲力走一遍太极拳套路,我想象不到这是什么组合,我也做不到,身体都在反抗。所以古人说练拳容易换劲难,一个人跟你说我会少林罗汉拳,咏春拳,通背拳,还会太极拳,螳螂拳,醉拳等等几十套拳的时候,你可以扭头就走了。无需多言,此人肯定是仅会套路的体操能手,空架子而已。咏春拳的贴身近打和寸劲爆发,跟通背拳的放长击远这是相悖的两个原则,你用通背拳的招式发挥不了咏春拳的寸劲,咏春拳的短打也发挥不了通背拳的劲力优势。这段话我想强调的是每一种武术都有独特的劲力以及配套的技击方法。武术训练都是成套的体系,光学个套路根本不算是武术。尤其是初学者,不可不知啊。
所谓的技巧,在传统武术的范畴内,就是把套路按照攻防意义拆开,训练成了身体本能反应,在实战中灵活应变,其目的就是将本门方法训练出来的内劲发放到对方身上,给对方造成伤害。
所以但凡练武,就必须明白,套路也好,其他训练方法也罢,训练目的就是要训练并拓展人体的攻击力、反应力、速度和技巧。而健身养生,是训练过程中的副产品。练对了,功夫和养生都有,为了养生降低训练标准或者改变了训练方法,养生效果也没了。明明白白练拳,才能事半功倍,愿大家早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