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学
阎荣蓉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探索。
一、 激励学生自己学数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因此图文并茂是教材的主要特点,鲜明、生动的主题图往往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看书,理解图意尤为重要。如:在一年级加减法的教学中,主题图出现了相对的两只手把两盆金鱼包含在里面,又有一幅图出现了一只手将一堆花分成了两部分。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读懂了图意,同时又理解了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把总量分成两部分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又如:课本中练习的设计往往有其目的性,如果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练习中的玄机,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这样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边读边比较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课本要求,动手画画、写写、做做,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低年级的思维训练教学中,有这样的习题:工人师傅锯木棍,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把一根木棍锯成5段,一共需要多少分钟?初看题学生往往会计算出:3×5=15(分钟)。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如图所示,把一根木棍锯成5段,其实只需要锯4次,而每次要3分钟,因此一共需要3×4=12(分钟)。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二、激发学生“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出示一条长24厘米的纸条,要测量这条纸条的长度,这把直尺(15厘米长)不够用,谁有办法量出纸条的长度呢?这现象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何解决这问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操作讨论,最后总结了几种测量的方法:1、用直尺量两次;2、用两把尺子量;3、把纸对折量,长度相加。这是生活中很实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引导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思考,大胆的发言中突然闪现。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如:在教学“找规律填数”这一内容时,由于受新授过程中例题的影响,结果在练习中“2、3、5、8、()。”这题学生的答案出乎意料的统一,都填了13。静下来思考了一下,发现教学中存在着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没有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课时,同样的练习题,但我要求学生思考半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就有学生发现,这题的答案还可以是12。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四、鼓励彰显个性的自评。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和谐----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下,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