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961年起,就有四名同学表现出美术的天赋,其中有三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
男同学美术爱好者是:刘柏梁、赵雨祥、赵羽,女同学叫曹惠文。三名男同学家里都没有美术背景,全是凭自己的喜爱而画。
女同学曹慧文的父亲,是当年沈阳铁路局第二剧场(简称二剧场)的美工,受她父亲的熏陶,非常喜欢美术,而且她的水彩、画笔、图画纸是我们四名同学里最齐全的;不像我自己,每年过年的压岁钱,算计又算计才能买一盒水彩或画笔,因为,压岁钱一旦花完了,那就只能等下一年的压岁钱了,所以美术用的水彩和画具让我很是捉襟见肘。
我少年时期的好朋友刘柏梁和我的友谊,就是在共同的喜爱“美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开始,我们都是学校业余美术班的成员,每周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三点钟活动,五点钟结束。
在学校美术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刘柏梁参加和平区少年美术小组,每周三下午一点到四点是活动时间。
我的素描,静物铅笔画,就是在和平区少年美术小组启蒙的。记得我的水彩画《回娘家》就是在这个美术小组里画完的,并参加了当年的沈阳市少年美术展览。
《回娘家》其实是一副临摹的画,选自一本农民画报的封底!画中有一个头上戴着羊肚毛巾的青年农民,面相清秀;牵着一头黝黑的小毛驴,毛驴背上骑着一个年轻漂亮,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媳妇,怀里抱着个花布包,正是小两口准备回娘家。
画里的小两口,人物秀美靓丽,画面紧凑,毛驴精神头十足,白白的嘴巴头,让人十分喜爱。
展览后,我的《回娘家》得了什么名次的奖,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拿回一张奖状和一大盒24管颜色的大管牙膏水彩,这盒大管水彩每一管水彩,都比我自己买的小盒水彩大6倍以上,我即使画一年的画,恐怕都会用不完的。
拿到奖状到没有觉得什么,到是那一大盒水彩,让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那种大盒大管的水彩我绝对是买不起的。
后来学校教导处就把学校的黑板报交给了我和刘柏梁编写。
黑板报一共有六块,每一块黑板大约是宽两米,高一点五米左右,南北走向一字排开,版面朝东。
黑板报在铁路一校大院的西边,我和刘柏梁每人分到三块黑板报,每周出一次。
一般情况下,我们两个人大概要用一下午时间才能画、写完。
开始,我们两个人都是很认真地来完成各自的三块大黑板,出了几期后,我在写字时,就开始毛糙起来,画还可以,粉笔字却写得比较凌乱。一下午的工作,我最多用三个小时就画、写完。一旦画完,就在旁边看小说等待刘柏梁画完他的黑板后,好一起回家。
刘柏梁三块黑板的粉笔画,书写始终都很工整,画的很有耐心,字写的更是工工整整,让我感到自愧不如。这些黑板报也得到了体育老师崇佳林老师的指导,例如在黑板上画粉笔画时,先用彩色粉笔把要画的的图案人物涂满,然后用毛笔和墨汁勾出纶廓线等技巧!
大概从1961年9月份起,每天放学后,我便长在了刘柏梁家里。先是一起写完作业,然后是看小人书,不到吃晚饭我是不回家的。
刘柏梁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刘柏林和一个妹妹(名字忘记了)。爸爸在铁路上班,好像是沈阳铁路分局任列车调度。妈妈是沈阳铁路商店的售货员,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比我家要强得多。
在他家看的小人书,全都是成套的!像《三国演义》、《岳飞》、《水浒》、《西游记》等全套小人书,我都是在刘柏梁家里看完的。
刘柏梁家里最让我羡慕的是他家的精装《集邮册》,还有集邮册里的精美邮票,都让我爱不释手。他家所有的小人书,集邮册都是我买不起的!
(未完待续)
赵雨祥,清风细雨 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我的老弟赵雨安下乡插队时的留影,老弟在我家排行老六。
老弟雨安于1976年8月下乡插队,在1977年12月当兵入伍,转业后分配到沈阳站电务段工作,现已经退休,定居沈阳。
2、这张照片是1968年9月17日,我们姐妹兄弟,我姐姐毕业分配前,我和大弟雨泰下乡前分别时的留影,从此我们天各一方!数年后我们姐弟兄妹6人,都先后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六姐弟兄妹们,个个夫妻都是白头偕老,没有一个离异直到今天。
照片前排左起:赵雨泰(大弟)、赵雨祥(作者)、赵雨琴(姐姐)。
照片后排左起:赵雨安(老弟)、赵雨兰(妹妹)、赵雨民(二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