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狂爱的《教父》是如何实现“史诗级”布光和阴影的?

《教父》作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掌镜人戈登·威利斯的摄影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开创性的暗调摄影可以说是后世取之不竭的宝藏。

众所周知,“鬼才大导”姜文也是《教父》的狂热粉丝,他在《一步之遥》中甚至亲自cos了一把“教父”。

这tm太解渴了!太丰富了!太漂亮了!

演员非常棒!摄影也非常棒!

里面每段话都说到你心眼儿里面去,

但是他超越一般人对于这样一身份的认识,

让你觉得,这怎么是一怨妇啊!

还这么优雅,又优雅又让你心疼!

他把所有你原来浅薄的认识全扔掉,让你服!

——姜文

下面这段视频详解了《教父》中极具开创性的暗调摄影风格,看看戈登·威利斯如何透过镜头呈现画面:

▲《教父》掌镜人戈登·威利斯的阴影运用

《教父》里的明暗对比、强烈阴影,从视觉上象征了善良与邪恶的斗争,而这斗争发生在每个人物的灵魂深处。

01

 正邪对立的二元世界 

这是一个正邪对立的二元世界。

人物经常要做艰难的抉择,所以这个世界有着更强硬的规矩、更硬的画面线条和更硬的光线。

人物被打上顶光:

人物被打上侧光

缺少充分的补光照亮另一边脸:

处于暗部的半边脸,更加强调了每个人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二元对立也被展现在外界与内心的斗争上,即表象与真相的斗争。

在开篇康妮婚礼上,威利斯赋予画面一种1942年柯达彩色胶片的感觉。

(关注淘梦:iamtmeng 获取更多影视干货)

在外界看来,这是个强大、富裕又幸福的家族,但内里,却是杖头傀儡,真相、谈判、操纵全部发生在暗处。

02

 暗调风格 

其实,在《教父》之前也有过不少暗调风格的影片,比如,黑色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都运用过黑白摄影中阴影的力量。

但是,只有《教父》电影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赢得了'阴影之王”的称号,因为只有他艺术地使用了阴影和刻意的曝光不足,让电影摄影更加丰富。

▲《教父》片场照

当时,电影照度都趋向明亮甚至接近过曝,以便在汽车影院也能被看清。

《教父》挑战了这种照明标准,它的打光是极为革命性的,在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尝试如此暗的光线。

▲《教父》中的魔鬼视角

以至于第一次看到《教父》的脚本镜头时,派拉蒙甚至也表现出了恐慌。

据说《教父》上映时,派拉蒙制片方顶着极大的压力,原因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暗了,他们害怕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电影上映后,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03

 教父白兰度的阴影运用 

电影开场的大特写镜头向观众宣告,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类灵魂深处的黑暗。

开场中,缓慢的变焦拉镜头逐渐变成了一个过肩镜头。

▲开场,大特写镜头和变焦镜头

过肩镜头表明,教父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托·唐·科莱昂正掌控着全局,在代表权力的高位视点俯视着。

为了强调白兰度虚伪的表面,威利斯从顶部给白兰度打光,有时威利斯也会给眼部打上弱光,深邃黑暗的眼部使白兰度更加神秘。

我们无法透彻了解这个人,以及他的动机,因为灯光照明让我们看不到人物的里子。

04

 小儿子迈克的阴影运用 

大多数场景中,迈克的脸部相对更明亮一点。

但是,随着他逐渐被卷入家族事务,他的脸也不时陷入黑暗,天真和邪恶两面人格在他的内心做着激烈的斗争。

只有在影片中浪漫的西西里部分,迈克才挣脱了黑暗束缚沐浴在阳光里。这似乎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过上无忧无虑、色彩斑斓的幸福生活。

但逃跑的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一场幻觉。最后阴影完全覆盖了他的眼睛,黑暗面吞噬了他的光明面,结尾处,他成为了新一任的教父。

此时的他,就像死亡天使。他脸上的阴影比他父亲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隐秘和险恶。

05

 参谋人山姆的阴影运用 

影片中,参谋人山姆在沉思时也常常被打上侧光,像被自己黑暗的想法吞噬了一半的身体。

(关注淘梦:iamtmeng 获取更多影视干货)

他是一个分裂的人,一半是律师,一半是罪犯,被算作柯里昂家族的人却不是来自西西里。

06

 大儿子桑尼的阴影运用 

教父的大儿子,急躁鲁莽的桑尼,脸部常常被完全照亮并布置在明亮环境中,一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

▲没有阴影=没有内化的生活

这在视觉上表明他外露了太多情感和想法,缺少内化的生活和阴暗的内心,而这正是维托和迈克都具备的,所以桑尼不可能成为教父。

07

 凯的阴影运用 

在凯刚刚出场时,她的脸非常明亮,这象征着她涉世未深的纯真无邪。

但是,当迈克开始将她排斥在家族事件之外,黑暗的迹象逐渐浮现在她的脸上。

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当凯终于知道迈克身份的真相时,她的脸上蒙着一层阴影,她也不再单纯天真了。

08

 艺术感的构图 

影片采用美术画的风格进行拍摄,每一帧的构图都十分用心,具有艺术气息,甚至有资格被挂在乌菲齐美术馆的墙上。

09

 画面色彩&明暗对比 

威利斯使用的如油画颜料般的画面色彩,以及他对明暗对比的控制,能让人想起达芬奇、伦勃朗、维米尔,最引人注目的是引用了卡拉瓦乔激进的暗色调主义。

10

 节制的布光 

威利斯在布光时非常节制。

演员如果走位稍有失误,就会被淹没在黑暗中,在镜头中找不到他的位置。

其实,在拍摄过程中,完美主义者摄影指导戈登·威利斯曾坚持认为,变焦摄影或现代电脑技术无法实现直升机摄影的效果,而且每个机位都必须能代表一个人物的视角。

但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说服威利斯做一些规则之外的尝试,比如开场的变焦镜头和维托被袭击时的高空镜头。

▲高空镜头

后来科波拉向威利斯解释,这个高空镜头仍然是一个视角镜头,是科波拉的视角,也是上帝的视角,也是奥逊威尔斯的视角。

尽管“阴影之王”戈登·威利斯仍然保持着古典好莱坞的固执,但是近半世纪的电影电视人将永远感激戈登·威利斯的视角镜头带给他们的灵感启示。

原文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aU40elX7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