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战:党锢之祸(3)东汉“亲小人”的逻辑怪圈
在刘秀的权力改造后,虽然没有绝对权威的“内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为行使皇权的情况下,作为“太后皇权”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权重干政的现象。
89年窦宪打秃北匈奴的时候,和帝封了窦宪为大将军,领大军镇凉州,然后外朝中大将军的级别和待遇一跃变成了三公之上。
不过刘家的皇帝到了和帝这时依然威猛,13岁的和帝在公元92年的时候就利用三公中袁安、任嚣和丁鸿对窦家专权的不满,通过身边的宦官作为谋事和传话的臂膀搞政变搬倒了窦宪,政权又回到了刘家手上。
大体说下政变过程,政变前窦宪彻底搞死了北匈奴,意得志满的带兵回洛阳,和帝在不久前令司徒丁鸿行太尉事并兼任了卫尉的官职。
卫尉是统领南军包围宫门安全的,本由窦宪心腹邓叠担任,但邓叠此时跟窦宪出征在外。
窦宪到洛阳时已经天黑,和帝命他明天入朝,但当天晚上,和帝突然驾临北宫收了符印,然后命中常侍郑众带着诏书和兵符令此时兼卫尉的丁鸿率兵封闭城门,堵住了窦宪和城外武装的联系。
在部署完毕后,开始捉拿窦氏一党。
还记得前面我们说过的政变四要素吗?
再复习一遍,武库》司马门》皇帝》军队。
1、有武器才能武装起大量的战斗力,并能阻断别的反对力量武装战斗力。皇宫除了保护宫殿的郎卫军和部分保护宫门的卫尉军外,是没有兵器的。
2、控制司马门就截断了皇宫内外的联系,保证你从皇宫里传出来政令的合法性与唯一性。
3、拿下皇帝和玉玺,虎符等合法性印鉴。
4、拿着合法诏书去正式武装国家军队源源不断的强大自己的实力并占领政治制高点令反对派放弃抵抗。
到了和帝政变权臣这时,我们发现这个13岁的孩子惊人的政治天赋,或者说给他出谋划策的宦官郑众有着极其厉害的头脑与嗅觉。
窦家其实是控制了皇宫内廷的很多重要禁卫军的,也就是宫廷内的郎卫环节(现在叫虎贲了),太后和玉玺、虎符等重要信物全在北宫。
和帝平时是居南宫的。
结果,窦宪回来当夜和帝突然夜赴北宫,然后偷袭拿到符印给早就准备好的诏书盖章。
你窦家就算再掌握着禁军,人家皇帝大半夜的来拿玉玺盖个章你是没法说啥的,而且很可能窦家的禁军领导们此时根本没在值夜班。
窦家已经狂到“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各种奢靡娇纵,估计是不会再有权力危机的警觉性了。
和帝随后马上令郑众持诏令命丁鸿封锁了北宫南宫。
这也就意味着,宫内窦家控制的禁军无法得到外面窦宪的指示变得群龙无首,而且由于宫门封锁信息来源被封闭,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窦宪在外面即便知道发生了啥也无法把指令传到宫内。
皇帝即便13岁,但宫内一群小小的处级干部在没有窦宪这个国家级领导的指示下是什么动作都不敢做的。
这也是为啥控制司马门代表的宫门所有权有这么的重要,能排到仅次与武库后的第二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下“诸吕之变”和“巫蛊之乱”去看看那两场政变的核心,个人觉得写的比较精彩)
窦宪现在唯一的指望是强打武库去武装力量反扑夺回北宫控制权,但这大半夜的,他又刚刚回家,估计是在被窝里被抓起来的。
和帝这个孩子算是老天给刘家的最后希望,因为这个“东汉康熙”不仅年纪轻轻也在个太监的帮助下擒了鳌拜,不对,擒了窦宪,还随后开创了“永元之隆”。
对内减税慰民,整顿吏治,对外四夷宾服,设立西域都护。(没错,此时六十多的班大爷仍然在事业的上升期,瞅瞅人家这寿)
但是,没多久,东汉皇族自我造血的功能彻底崩溃了。
此后几十年中,外戚干政就再也没断过。
因为后面这些任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除了最后的心惊胆战了一辈子的献帝外,都活不长。
而且再也没有和帝这种天纵英才了。
和帝十岁继位,105冬十二月驾崩,享年二十七岁。
东汉的这帮皇帝不仅开始越来越年轻的如同甩完子就死的大马哈鱼一样过早驾崩,连皇子都开始接二连三的养不大。
和帝生了十多个儿子,生下来就接二连三的夭折,弄到最后出生的皇子需要秘密的放到民间去养。
理由是皇子的编制太尊贵,小孩子扛不住。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有些电影中会有这么一句话,给孩子起名字时,孩儿他爹会说“叫狗剩,名字贱点好养活”。
不要觉得可笑,这其实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非常深刻地认识与思考。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个人是一个“福寿综合体”,人活着有自己的“寿命”,消耗的是自己的“福气”。
寿是上限,福是下限。
寿尽了,哪怕福没尽,也得走人。
寿数也并非是改不了,缺大德就折寿,你要是有救人无数,教化万民的大功德,老天爷又会给你延寿。
福气尽了,哪怕寿没尽,这人也得走,所谓“禄尽人亡”。
因为你虽然还有寿命,但是没有支撑你这寿命的福气了,你吃的每口饭,穿的每件衣,滋养你生命的每份助力都是福气。
所以老话总说“人要惜福”。
古人认为,你要是叫“天赐”呀,“宝玉”呀,这名就太尊贵了,这名字就好比飞机的耗油量,你命里就10升油,这种名字早早就把你福气都耗没了。
所以要叫狗剩,这名字贱点就不消耗福气,这孩子就容易活到大,然后抓紧交配生孙子把香火传下去,生孙子还叫“狗剩”,然后给我接着生“狗剩”。
在“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最大原因,是怕生不出男丁,断了祖先在地下的香火。
我们中国人通过祭祀的方式三位一体的将“过去、现在、未来”串成一个整体,只要祖先们能在地下享受到香火,我这辈子的终极任务就完成了。
所以爱叫啥叫啥。
到了皇家这,实在没辙时,也是这意思。
孩子身体弱,皇子的福报太大,担不住所以活不长。
于是东汉皇家非常创意的想出了把皇子养在民间这种“叫狗剩”的养法。
但是,往深层次再说一点就没人敢提了。
为啥要把皇子当“狗剩”贱养呢?
因为没福气担不住皇子这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了呗。
人家刘彘改名叫刘彻后为啥却能狂造五十年呢?
皇位之天下至尊至贵,皇子活不长,说明你刘家这根儿已经坐不住这皇位了。
和帝死的时候,民间还养着俩孩子,长子刘胜也跟他爹一样没咋地就得病不行了,只有刚刚“百天”的幼子刘隆还没进抢救室。
邓皇后无可奈何的将刘隆接回宫中,立为皇帝。
(写到这段历史配图时再回看老三国实在太业界良心了)
结果半年后,这位一岁的殇帝也崩了。
随后邓太后和她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将邓悝最终又确定了13岁的清河王的儿子刘祜为下一任皇帝。
为啥选了这个孩子做皇帝呢?
因为年龄小,容易控制。
也因为年龄不太小,活到十多岁的孩子基本上就比较皮实了,属于活过幼年期的大马哈鱼了,在甩子之前大概率应该是死不了了。
从此时开始,东汉开始陷入了外戚长期揽政的政治循环。
自106年继位,直到121年邓太后去世,已经27岁的汉安帝才开始亲政。
跟邓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安帝在憋了很多年,玉玺终于还回来后利用身边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向邓家反倒清算。(具体过程不表了)
安帝政变成功后废掉了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的爵位,邓氏宗亲一律免职遣返原郡;
邓骘、邓凤、邓豹、邓广宗、邓忠、邓遵、邓畅这一大堆高官要职的邓家外戚全部自杀;
安帝亲政后,并非大权独揽的要好好干一番,而是将嫡母耿家,祖母宋家,皇后阎家这帮外戚又提拔了起来。
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前面四人乾纲独断大权独揽的光辉形象从此在东汉政坛上再也看不见了。
祖宗把权力废了老大劲从官僚集团那抢了过来是让你们这帮后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
你们这帮不肖子孙把这权力又都分散给娘家人和太监了。
刘秀在地下估计会长叹暴殄天物啊!
安帝抢来皇权后四年,一如既往的32岁又崩了。
都说73和84是坎儿,到了东汉这帮皇帝这,33和34变成了坎儿。
所有东汉皇帝中,活过34岁的只有四个人。
光武、明帝、桓帝(勉强挺到36)、献帝。
然后一如既往的,安帝的皇后生不出来孩子。
所有东汉皇帝中,皇后的儿子继位的只有一位。
没错,您没看错,一位。
汉明帝刘庄。
还真没啥宫斗腥风血雨,只要活下来就能上,但就是生不出来养不起来。
看到这里,客观来讲刘秀这还真不能赖这帮后人。
因为皇子要么就生不出来,生出来又养不大,养大的基本上都不是皇后的孩子,而且自幼养于民间,或者就是皇帝断子绝孙过继来的外支皇族。
这种皇位继承人缺乏老皇帝在政务上的指导以及从小系统的“帝王术”的教育。
更可怕的是由于皇后往往生不出孩子或养不活孩子,立得小皇帝跟新升级的太后还没有血缘关系。
太后对不是自己儿子的皇帝始终是防范状态,更不会让你从政治和教育上有所历练,只会把住权力不撒手。
这也就导致了东汉后面的皇帝不仅寿命上开始崩塌,连素质上同样也开始了崩塌。
皇帝长大后就一定要夺回政权。
夺回政权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去和外戚们火并。
拿回皇权后皇帝其实和年纪轻轻守了寡的太后一样不会治国,只能再依靠信得过的外戚和宦官去帮助处理他祖宗抢回来的这么大的权力大饼。
东汉之所以会出现“亲小人,远贤臣”的现象,源头是皇帝的生命力凋谢问题。
给安帝发丧那天,阎太后临朝主政,然后年轻的太后为了致敬前面的榜样把持朝政近20年的邓太后,于是忽略了此时安帝尚存的儿子刘保(阎太后逼死过刘保亲妈李氏),迎立了济北惠王的儿子、北乡侯刘懿继位。
结果这位刘懿继位206天又崩了。
十月,刘懿要坏时,跟阎家外戚很不对付的宦官集团又与安帝亲子刘保的亲卫官员们又宫变闯入了太后所在北宫抢到了传国玉玺随后迎立了汉顺帝刘保。
宦官集团作为最大的拥立者随后得到了重大奖励,像首功孙程这种居然被封了万户,算是由此开创了太监封侯之最,宦官集团19人皆封为侯。
不过,这帮宦官由于和顺帝的感情并不深,而且政治投机心理较重,所以不久被顺帝以“争功”罪名,全部罢免了。
这位顺帝随后继续不出意料的在30岁高龄走人,一如既往的皇后生不出孩子,一如既往的外面找来个1岁的孩子当皇帝,然后一如既往的主政掌权的变成了太后梁氏。
臭名昭著的外戚梁家上台了。
梁后执政后,发生了一件看似不重要的一件事。
144年,梁后为了给自己的执政扩大影响力于是下令太学扩招。
太学后来越加兴旺,最多时入学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人。
此事配合着12年前顺帝时代的一个政策,最终成为了二十年后的那场政治大风暴的酝酿源头。
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之制,郡国所举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在三公那里笔试通过后需要再到端门由尚书机构进行复试面试。
太学的学生开始激增,但是却人为的把当高级官员的年龄限制到了40岁后。
大量的文化人开始聚集在了一起,但又没有了官方出路。
这个情形熟悉吗?
还记得王莽上台前的复古大思潮吗?
是咋兴起来的呢?
太学扩招,董贤得宠,政治腐败,皇帝同性恋,天上陨石日食不停歇。
文化人们由此开始了复古思潮。
还是那句话,教育扩招绝对是件好事,但有一个度。
你绝对不能把社会上的文化人们拢到一块却又不给找渠道和任务去消磨掉他们的精力。
文化人们星散各地,痛苦自己不能人尽其才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就是文化人们聚一块痛苦自己生不逢时,然后这种牢骚就会产生巨大的共鸣,然后这种个人的情感痛苦就会演化为对时政的巨大愤怒!
上一章中讲蝗灾,有一个蝗虫的特性留给了今天。
少量的蝗虫,它的攻击意愿并不强,非常温顺,而且飞行方向也混乱无序。
一旦大量的蝗虫聚在一起,单位面积的蝗虫达到一定数量,蝗虫间的肢体接触增多后,蝗虫开始变得非常凶猛暴躁,而且开始组团狂飞。
这种临界点突破后产生巨大裂变的现象在很多群体和领域都会出现。
比如说犯罪率,比如说失业率,甚至是城市的卫生状况。
电影《小丑》中为啥在开篇要反复强调城市的垃圾没人收了呢?
1、因为城市遍布垃圾,破窗效应就会出现。
2、当城市一片垃圾,人们会认为自己随地扔垃圾也没什么。
3、人们会潜移默化的放松对自己文明的要求与约束,随之而来被人性中的恶会渐渐被唤醒。
4、小偷小摸开始大行其道,渐渐的就会演化为打砸抢烧。
有些特殊指标,必须异常敏感。
有些特殊群体,必须特殊对待。
刘秀不是没对知识分子做安排,他很熟悉这股子强大汹涌的力量。
我们终于要说这位天选之子的最后一个“百年大计”了。
通过儒家对豪族的绑定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