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译本|《文学社会学》罗贝尔·埃斯卡皮著(1986年版)

《文学社会学》罗贝尔·埃斯卡皮 著,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学社会学》作者简介


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1918-2000),法国20世纪中期实证主义文学社会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无论在生活的经验上还是在学术文字的领域中,他都是一位勇于探险的人,既是文学教授,也是批评家、记者和作家,著述丰硕。在学术研究之余,他还进行小说和戏剧的创作,1960年他的《油漆未干》获得幽默文学奖。他是《世界报》时事述评的撰稿人,并且在许多文学杂志上进行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文学社会学》(1958年),《幽默》(1960年),《文学和社会:文学社会学的要素》(1970年),《昨天,今天,明天》(1975),《一般信息理论与传播》(1976),《政治和实用信息理论》(1981)等。

《文学社会学》内容简介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认为,文学不是在物质性的社会之外存在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并非是文学的对象,而是文学的直接组成部分。创作者、作品和读者大众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象征关系,而成为直接的社会学关系,文学社会学创作者、流通者和读者之间有一条更为具体的社会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因此,埃斯卡皮大量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技术,譬如调查统计,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他的研究之中,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符号,而且就是现实,就是社会的“事实”。

埃斯卡皮对作家这样一个人群进行了社会学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对作家人口的分析,他揭示了一些对文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处于文学的外部,然而却深刻地制约着文学的创作。埃斯卡皮首先研究了作家的“代”的问题。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发现作家的出生日期在文学编年史中常常成群成组。每间隔一个周期,在文学史上都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例如某种文学体裁的寿命大约是30 到35 年。埃斯卡皮还从地理和家庭背景两方面研究了作家的来源问题,在文学史和作家传记研究中,作家的出身是必然会讨论的问题,其中也涉及到社会学方面的个案研究。他所研究的社会性不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中的社会”,而是把文学本身作为一种客观社会现象加以研究,他所研究的文学不是作为社会的镜子的文学,而是在社会中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文学。

《文学社会学》译序(于沛)


这本集子选译了法国波尔多文学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物罗贝尔·埃斯卡皮的主要论著。我们选译此集子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近年来学术大繁荣,知识体系迅速更新的大背景下,各门学科都开始打破或已经打破了原先囿于一隅、孤芳自赏的格局,形成开放和开发型的体系,勉力朝时代提出的要求——高度综合的知识结构奋进。知识界、理论界的不少学人,包括作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社会学家等,亦不甘寂寞,试图在传统文艺学和社会学的交界处有所突破;  近年来文艺学领域中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社会学研究恢复后的迅猛发展所起到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得这一尝试初见成效;  于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社会学学说崭露头角,并在观察、研究、处理文艺社会现象和文艺社会问题时显示出日渐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我们创立并逐渐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社会学理论体系时,置于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积极地有步骤地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文艺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针,对国外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优秀成果进行条分缕析,摒弃糟粕,撷取精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国内文艺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早日完善我们自己的文艺社会学。

其次,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学说在西方文艺社会学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我国相比,国外文艺社会学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在它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之前,西方的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就出现了早期的文艺社会学思想,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有关文艺社会关系和文艺社会作用的论述。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末,还产生有较为幼稚的文艺社会学学说,如德国的赫尔德,法国的狄德罗,俄国的普希金等。学者们一般将法国的斯达尔夫人视为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始祖,指出她写于1800年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这一专著标志着文学社会学的产生。斯达尔夫人之后,特别是在法国学者孔德于19世纪30年代开创了社会学以后,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德国、、俄国为甚)  开始出現了一些较为系统的文艺社会学理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出现了长足进展并日趋细密:其研究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拓展,各种方法和学说观点林林总总,有影响的学派工力悉敌,独树一帜的学者各领风骚,专门化的学术专著纷呈林立,一时蔚为壮观。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国外文艺社会学研究普遍开始积极汲取其他学科及众多文艺批评流派的理论建树,比如行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语言学、语义符号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接受美学等等,推出一批更加启人心智的优秀成果。而罗贝尔·埃斯卡皮及其学说在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埃斯卡皮生于1910年,早年攻读英国文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在比较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有一定了解,并列举其中一些事实作为其立论的根据)。在当代,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已不得不将一国、一地区、一民族的或数国、数地区、数民族的文艺现象,放到世界文学的大背景和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化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埃斯卡皮就是这样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社会学研究  (特别是就其研究方法和对象来讲)  亦是一种比较文学。埃斯卡皮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现任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法国《比较文学》杂志编委、法国波尔多大学文学系主任,领导着法国波尔多文艺社会学学派的研究中心——波尔多文学和大众艺术技术研究所。

埃斯卡皮著述甚丰,早年以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后转向文艺理论、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从1948年起,几乎每年都有一、二部著作问世。他写的《文学社会学》(1958) 开创了法国当代文艺社会学研究,加上《书籍的革命》(1965) 和他编纂的《文学性和社会性》(1970) 两部著作,同为法国当代文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也集中反映出他的文学社会学学说中的精髓。

本书根据编者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精选,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埃斯卡皮的学术观点,其中一至四部分选自《文学社会学》,五至十部分选自《文学性和社会性》,十一部分《文学史的历史》是埃斯卡皮写于1978年的论文。我们将他的这些文论按发表年代编排,也是期望读者能见出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为有助于更好地借鉴,附上了《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评介》一文。

本书选定后在翻译过程中承蒙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徐和瑾同志、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王美华同志鼎力相助,承担了部外译文的翻译,所以是通力合作、集体劳动的结晶,此书终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期待中肯的评判。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王晴波同志,在此书的选编过程中,她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

于沛

1986年秋记于沪上寄寓

《文学社会学》目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