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331条-33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7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331条、332条、333条、334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331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林利城:伤寒,厥逆下利,是阳虚的表现,出现发热,是阳气恢复的表现,则其他症状也会缓解,比如厥逆和下利,如果厥逆复发,则是阳虚复发加重,则会再出现下利的表现。
林佳明:厥热胜复,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厥逆,阴邪内盛,发热阳气来复,后发热,手足不厥,阴寒衰退,阳气来复,下利必然停止。
天津-猫猫:厥者,阳虚不温。利者,脾胃虚寒。厥和利往往同时出现。患者先厥后发热,如果能够排除虚阳外越,就可以认定为阳气复苏欲排里寒的表现,最后其利必自止。这时候若再见厥逆,说明阳气再度虚弱,患者肯定会继续下利。这种下利不是排寒,而是中阳不足导致的。
燕子:太阳伤寒,谷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厥冷,厥就是胃虚,而下利。厥、利、热往复,阴证的邪正交锋,病位在厥阴。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林佳明:阳复太过两种情况预后,开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又兼见下利,为阴盛阳衰,反能食,属于异常,有除中可能,用进食索饼方法,后面列举了两种情况。
林利城: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且厥伴下利,这是阳虚的表现,所以厥逆下利的人,应该伴有不欲食,如果现在反能食者,恐怕就是除中,是胃气衰败的表现。用饼来试他的胃气,如果吃了饼以后,不发热的,就知道胃气尚在,病情会逐渐痊愈,就怕那种吃完饼后高热的,那是胃气衰败,亡阳的表现。三天后,患者仍然发热的,那么厥与热的时间相当,期待明日夜半时分阴尽阳升之时,阳气恢复。如果三日后脉之,而脉数,仍发热的,这说明阳复太过,阳热有余则发痈脓之疾。
天津-猫猫:发热六日,厥逆九日,说明邪胜于正。此时阳气衰弱,胃中虚寒,本不能食。如果患者反而出现能食,这就要考虑是否是“除中”?是否是残存的胃气聚而爆发的一种现象?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回光返照”。如果胃气不爆发,说明生命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犯不着最后一搏。
这时候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脉象。身暴热而脉出复去者,就是除中。身体能持续发热,脉能够保持相对强势者,就是正气复苏。
如果发热的日期与厥逆的日期相当,说明正邪力量相等。也许不一定会“必愈”,但至少是“可能愈”。
“脉数,其热不罢者”说明正气抗邪抗过了头,热气反而有余了。“必发痈脓”我觉得不一定,后面不是有咽中痛和便血的症候吗?只能说发痈脓是可能的表现方式之一。
燕子:病是从少阴病转变而来的。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发热六日,恶寒九日,这是寒多热少。这是厥阴病的特点。下利,则又是太阴病的特点。这应是以厥阴病为主的厥阴太阴合病。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冯世伦说:除中者,胃气绝也。胃气绝的表现,以暴食为主。
食用素食一类的食品,有微热,则可知胃气尚在。必愈。因为胃气在,所以能治愈。
担心大热突然来,又突然去。这是难治之病。就是阳气外越的表现。
反能食另外一种情况是胃阳慢慢恢复,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后又讲了阳复太过的推测。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林佳明:厥热胜复慎用寒凉方药,伤寒脉迟六七日,表热里寒,脉迟为太阴,里虚寒,用黄芩汤彻其热,此为误治,而伤及阳气,里寒加重一系列表现。
林利城:患伤寒病六七里,脉迟,这是里有寒,误用黄芩汤,则伤阳气,出现腹中冷,不能食,久而突然能食,这是胃气衰败,称为除中,预后极差。
天津-猫猫:伤寒是麻黄汤证,脉应该是浮紧,这里提示患者有发热无汗的症状。出现迟脉,说明有里寒。所以患者应该是表热里寒的证候,甚至可能是浮阳外越的证候。而医生用黄芩汤一浇,里面肯定是寒上加寒。中阳不足,肯定吃不下东西的。如果能吃,就要考虑除中了,恐怕就要准备办后事了。
燕子:六七日传阳明,由表传里,脉迟为寒,里寒,应舍表救里,用四逆汤。因大夫误治,与黄芩汤彻其热,胃中更冷,伤了胃气。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林佳明:阳复太过的两种情况,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停,是阳气来复,此后有两种情况:一是复厥,再一是厥热胜复,二是阳复太过,有阳热上蒸与下迫两种
林利城:伤寒病,先厥后发热,这是阴退阳进的表现,下利必随阳气恢复而自止,如果反而出现汗出、咽痛的,这是阳复太过,如果发热无汗,下利不止,这是阳复太过,热往下迫而导致,热迫血妄行可致便血。热往下走,则不上迫咽喉,故无喉痹。
天津-猫猫:这一条和331条讲的内容相似。只是这回患者正气恢复得还厉害,都热出了汗了。热盛伤津,且热往上走,所以咽中痛,这和温病灼伤咽喉是一个道理。只发热却没有汗,说明没伤到津,所以利必止,这个火候是比较好的。
“若不止,必便脓血”,这个我觉得不一定,但是提示了热还可能会往下行,可能会伤了肠道,所以这种出血我觉得可能是出鲜血。便血的人,咽喉不会痛的,因为热没有往上走,而是往下走。这种热的强度也不会非常的强,所以也不会出现便秘。
燕子:伤寒,四肢厥冷,后发热,阴退阳进,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下利必自止,热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下迫,热伤阴分便脓血。热下迫而不上炎,所以咽不痛。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