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河谷草原:那拉提
午饭后乘车进入那拉提景区。
查资料得知,那拉提,是东起吐鲁番,经托克逊、阿拉沟、巴伦台、巴音布鲁克、那拉提、巩乃斯、伊犁、西至中亚的丝绸之路中线"天山道"上的一个重要山口,今称那拉提达坂。达坂在维语和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作为景区供人们游览的那拉提,实际上和这些都没有任何关联,人们去那拉提,主要是游览那拉提草原。那拉提草原是享誉世界的河谷草原,更是可以作为新疆旅游名片的著名景点,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河谷草原的奇特之处就是将河流、高山、峻岭、草原融为了一体。
进入那拉提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塔吾萨尼”标志性石碑。“塔吾萨尼”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山沟”,在这“美丽的山沟”里,汇集了草原的温柔、山峦的起伏、森林的苍翠和雪峰的神秘等多种风光,真可谓“一山四景”。
我们换乘景区的游览车沿着盘山小路缓缓而上(也可以骑马上山,由于天气太热,紫外线强烈,我们这个团都选择了坐车),沿途可见山峦起伏、草原如缎、毡房点点、泉水潺潺、白云翻卷、森林巍然、云雾缭绕、恍若仙境。越往上走,风景越奇特、越秀丽、越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巨大魅力。到了山顶,那拉提的风光尽收眼底。那一刻,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一路的辛苦,看到了这样的风景,值了!
关于那拉提,有这样一个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眼前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艳阳高照,士兵们不由地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那拉提由此得名。
从伊宁到那拉提的路途中,有一条河流似乎始终和我们在一起,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巩乃斯河。巩乃斯河孕育了伊犁地区新源县的人民百姓,也滋润了新源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使这片土地万物生长,显示出勃勃生机。
伊犁州的全称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人口占了全州的四分之一。新源县乃至那拉提景区是哈萨克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景区内,随处可见哈萨克人的毡房。我们分不清楚什么是毡房,什么是蒙古包,即使是毡房,有的毡房是哈萨克族的,也有的是其他民族的。小邢告诉我们,分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凡是毡房的门朝向路边的就是哈萨克族的,因为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逐水逐草而居,而且哈萨克族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意思是无论是谁进入哈萨克族人的毡房,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手头带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书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外乡人想买哈族人的一头羊,价格讲来讲去定不下来,天色晚了,哈族人留客人住宿,毫不犹豫地把那头羊宰了用来款待客人。
在返回伊宁的路上,我先后接到伊犁财贸学校文哲副校长和张友谊处长的电话,说安排好了饭店等我们夫妇到伊宁时一起聚聚。我考虑到回到伊宁的时间太晚了,婉言谢绝,但文哲校长执意要请,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21:00多,我们入住伊宁市区解放路八巷的“金福园酒店”。张友谊处长早已在酒店等候,他说,文哲校长一直在等我,因中午中暑了,身体不适,先去饭店等候了,那里要凉快一些。我们把行李放进房间,未及洗漱便下楼来,跟张友谊处长去吃饭的地方。文校长到饭店大厅迎接我们,几年不见,风度翩翩的文校长(比我小一岁)风采依旧,但岁月还是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在文校长的印象中,我喝酒是海量,而他前几年心脏有疾,安装了起搏器,不能喝酒,仍特意从家里拿了几瓶“伊力老窖”,并找了三个年轻的中层干部作陪。我的酒量有限,加之旅途疲劳,而且两天一夜未能洗澡换衣服,疲惫不堪,也十分狼狈,只想尽快回到宾馆洗澡睡觉,无奈盛情难却,还是喝了两壶白酒。
回到宾馆,洗了澡,躺在床上,不到几分钟便进入了睡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