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笑一笑?
一位到北海过冬的朋友说他有一个发现:北海人不会笑,不管是商场,还是餐馆或农贸市场,他几乎没有见到过面带微笑的服务员或大叔大妈。我仔细想了一下,似乎还真是这样。笼统地说,与北方人相比,南方更不容易看到那种满脸堆笑的人,但我觉得这不表示他们对人不友好,而只是不善于表达友好罢了。因为人们常常形容北海还有一个词:当地“民风淳朴”。
我一直觉得以稻米、小麦和玉米为食物的地区,性格是有区别的。吃稻米地区的人相对内敛一些,吃麦面、吃玉米的人相对急躁和外露一些。当然,这也许不是所吃的食物,而是这些食物生长的不同地域气候对族群性格形成的影响。《文心雕龙》里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因为南方相对来说四时不明,所以地域性格显得相对“暧昧”,不像北方人那么外露。
但不苟言笑,像暖水瓶一样,外头总是冷的,给人感觉的确缺乏一点友好。因此,多年以来,各行各业,包括一些政府部门都在推行“微笑活动”,比如要求女士“八颗牙露”,但也有人觉得这种训练出来的微笑太过职业化,缺乏真诚,远不如“洪荒少女”傅园慧那种大嘴姑婆的笑,每个人都感到一种类似六月吃冰淇淋的清凉。
大学刚毕业时,我曾经做过短暂的家教,辅导小学生写作文,有个小孩写到有一次做作业,感觉很难,想起老师的“音容笑貌”,于是力量倍增,终于把作业完成了。这作文让我笑个不停,后来骑车回家时差点撞到路牙上。我当时告诉他,“音容笑貌”这个词只能用在去世的人身上。他问:要是有人从来不笑,也能这样说吗?
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每一个认识的人,脑子里往往都有一个定格的印象,但有些人你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他笑的样子。有道是 “溢于言表”,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喜怒是会形之于色的,脸是一面情绪的镜子。不苟言笑,让人觉得城府深,不易接触和亲近。如果是领导,就显得不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相反,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领导人,我有一次听他作重要讲话,他爽朗大笑的样子,让在场的人无一不受到感染。我总觉得,人们对他的敬重,与他的幽默和笑容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他不止一次说自己是个很严厉的人。
说到笑,有件小轶事:有个领导有一次到现场指挥事故抢险,急风紧火之际手机大响,原来是朋友来电,提醒他现场有记者,千万不要笑。他是个喜怒容易形之于色的人,雷霆震怒转眼又会阴天转晴,朋友担心他在抢险过程的表情被“定格”成不合时宜的笑容。尽管在那样的场合的确不宜言笑晏晏,但人毕竟不同于机器,不可能像鼓皮一样一直绷紧脸皮,但在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的网络时代,公共场所的一举一动,真的不能不倍加小心。
写这篇文章时正是正月初三,我陪家人上了一趟医院,在输液室,我“惊恐万状”地看到,那里跟一个菜市场毫无两样,患者喊,小孩哭,护师叫号,陪同的人聊大天,四五个护士在人缝里穿来穿去,脚不沾地,忙得不亦乐乎,给病人注射时还要一遍遍耐心解释。我油然想到,要让她们露出八颗牙齿,大概既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联想到现在许多服务行业的人不笑,是不是跟人太多,自己太累,还有加上薪水太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