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客观世界悖论之续论(二)
《探讨:客观世界悖论之续论(二)》是我国民间学者牛培昌先生继《牛培昌提出哲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客观世界悖论》(2019.4)、《牛培昌悖论: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2019.6)、《探讨:客观世界悖论之续论》(2020.4)之后推出的第四种视频文件专辑。它旨在用活的语境延续、深化这一有哲学普遍意义的追问与探讨,并期待着有更多有兴趣的朋友们加入到此探讨之中,共同活跃、提升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希南)
本人:且不说科技,哲学在古希腊一开始就是宇宙论的,稍后就是思辨的、逻辑演绎的,所以它很快就成为关于普遍规律的学说、理念的学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这种基因。
某甲:中国也是一样,宇宙的本意是什么?
某甲:时空。
本人:古希腊认为是原质,原素。
某甲:看看中国道家,同样是宇宙论的。
某甲:元素与中国的五行是一样的。
某甲:五行的关系是生克关系,由此描述整个自然万物。
某甲:印度是四大。
本人:原始素朴的。
某甲:所以,科学只是证伪的。
本人:非也,科学不但证伪也证实。
某甲:没有“实”。
某甲:科学不能证“实”。
本人:我们生活处处都在证实,否则怎么饮食起居?
某甲:实证只能证明经验的东西。
某甲:而不是哲学说的“实”。
某甲:哲学家不这样认为,他要涉及更广义的真实。
本人:你说的“实”没有问题,我并没有混淆哲学上的“实在”与我们日常生活或经验的实在的区别。
本人:哲学上的“实在”是一个本质概念,有时是指本体论的“实在”。
某甲:实在是超语言和逻辑的东西。
本人:@某甲 “实在是超语言和逻辑的东西”,这话怎讲?佛教的“空”?或者什么都不能说?
某甲:说,意味着语言体系。
某甲:怎么能用语言等同真实呢?
某甲: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
某甲:否则语言用尽也没用。
某甲:庄子直接否定了语言对“真”的表达能力。
本人:你的这种观点,佛教大乘中观派有“无说法”,有所谓“表诠”与“遮诠”的两种方法。所谓“遮诠”也就是你所认为的从否定什么之中隐喻着不可言说的东西……我把这些统称为“否定哲学”。这些我都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应该是《萨特的“虚无”与大乘中观学派》中谈了很多。这应该是1992~1997年定稿的文章,以前在新浪博客和微信群中发过的拙著《客观世界悖论》电子版书中都有,稍后我可以重发两张有关的文字截图过去。
某甲:概念的清晰是有限的。
某甲:不要用概念去投射事物。
某甲:或避免。
某甲:理解哲学反而要跳出哲学去看才行。
本人:所以现象学要悬搁这些可疑的东西,要还原到它的先天了。
本人:先天就是超时空的东西,就是客观规律。
本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啊。
某甲:牛顿的理论是客观规律吗?
本人:是现象。
某甲:因此,只有主观构造的自然观。
某甲:没有客观性。
某甲:客观性是自以为是。
本人:这就论证了我的“客观世界悖论”。
某甲:论证或许在现代哲学中都有了。
某甲:只是不是从逻辑上展开的。
某甲:“客观”一词是人类自己人为划分和创造的,所有客观性含义背后都是主观的。
本人:前面我多次用了“实在的”这个词,它可以用“真实的”“真理”等词来替换。
本人:@某甲 你说“ 哲学的'真实'含义与此不同”——我在那里只是说我的文字里的“实在的”可以用“真实的”“真理”来替换,言下之意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你这样说是要讨论哲学上的“名”“实”“共相”“殊相”吗?
本人:你老是否定语词又离不开语词,你说是怎么回事呢?
本人:无非是语词表达不出还没有成熟的想法,是不是?
本人:你的哲学成为冥悟、玄想了,成为神秘主义了。
本人:前面我提到了现象学悬搁还原后的先天性。什么是先天性或先天真理?“相对于一个B而言是独立的或不独立的东西,也会相对于任何一个整体B'而言始终保留这个特性,这个B'是指:相对于这个B'而言,那个B是独立的或不独立的。”“2+3=5”“只要人类存在着,它就总是面对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在先被给予的世界”等等。为什么说它是先天真理?因为不论你是否存在,这些命题的真实性都是超时空的绝对有效的真理。说它们是先天真理 并不是说你生来就自然带有这些知识,而是说它们是必然的,不论你何时何地无一例外地真实不爽的。你可能会说,但是这些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经验是基础。或许是这样的。但经验达到了这个程度就超越了经验自身,超越了个别性,变成了抽象的普遍性的客观规律——它反而回过来要为经验奠基。经验的东西反而要比照这个先天或先验的标准来思考、设计、实行……
本人:客观性也是这么来的。
本人:不是所谓“实在的客观性” 而是观念的客观性。有了观念的客观性才会有实在的客观性。
某乙:各位老师请教一个哲学问题。能否详细谈谈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准确全面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谢谢!
本人:@某乙 你这个问题很好。这两天**先生曾提过这个问题,我有一些简单的回答。你可以详细地请教他,咱们一起讨论。
某丙:培昌老师有《客观世界悖论》。
本人:@某丙 拙著《客观世界悖论》就是讲这个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等问题的。不过我一般喜欢在群里让自然引出话题来,不然就太刻板,像教科书似的。
本人:@某乙 您接触过一些西哲概念吗?
本人:@某乙 我转发了一个文件,您可以参考一下。
本人:您也可以百度看一看中国先秦时期的“离坚白”“合同异”“白马非马”等理论,近似西哲的“共相”“殊相”的问题。
本人:新实在论这个文件更接近于现当代哲学关于“实在”问题的视角背景。
本人:列宁对物质或实在的定义是这么说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应该至今还是我们官方唯物论哲学的实在或物质的定义,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分析探讨,更有实际意义。
本人:首先,列宁这个定义从表面上就能看出是一个唯物论反映论的定义。就是说物质(或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本原性的,而精神或意识只是物质的复写、摄影、反映,是第二性的。这个反映论滥觞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网友说的老子的“婴儿”乃至“混沌”也类似。“婴儿”可看做是认识发生论的,“混沌”可看做宇宙本体论的)——积极点儿的比喻,就是中国人说的“一张白纸好画图画”。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一个机械论的唯物论定义。虽然后来该理论定义有一个补充或修改——说它是“能动的反映论”,但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本人: 那么,依列宁,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相反,就是认为精神或意识、理念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当然也是实在的并且是客观实在。这就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这里先不展开谈这个,只是简单说了一下什么是“客观实在”。
本人:争论什么是“客观实在”时,相反的论辩双方可能都认为自己的理由是“客观实在”的真实意义,那么就是它们各自把自己的概念逻辑蕴涵填充到这个语词里了——从逻辑上看是这样,其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先不深究。“客观存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它可以用“客观世界”来替代,是指一个上述唯物论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或客观存在)”。专门的哲学上的“存在”问题,在西方渊源很深——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到近现代所谓“存在哲学”一直争论不休。
本人:比如我们讲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在你面前的现实世界是存在的,在你头脑中的幻觉、幻想、灵感、思想、概念、理念等等就不存在吗?感知觉到的东西存在,感知觉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如果上帝存在,那么它是实在的吗……
某甲:看不到摸不着的,不是通过感觉才能达到的客体。
某乙:这样讨论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还没有对概念“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有统一的认识。如果要研讨就必须对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确定,统一的认知,才能往下探讨问题。你说呢?
本人:我喜欢活的问题。你要是想知道确切的概念不如看书本,选择哪家哪种,比如唯物论或唯心论,它们完全不同,且一时难以连贯起来、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观念。
本人: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就是辩论这个“实在”的,即共相是实在的还是只是一个名、名称,而没有实在性。
某乙:@本人 那好,我问一个问题。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还是客观存在?
本人:就这个问题而言 ,可以比较宽泛地认为是一回事或者说是平行概念。但严格讲是两码事。康德说: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也就是说,存在不是实在的一种性质)。
本人:一般话语说客观存在而不说客观实在。前者是日常语言,后者不是日常语言, 会让人一头雾水或认为咬文嚼字。
本人:比如:A大于B小C在此是客观存在的 ,而不说A大于B小于C在此是客观实在的。
本人:@某乙 你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而没有基本的自身理解,那怎么能和你说清楚呢?你提具体的问题吧!
某乙:再具体,美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一种客观存在?
本人:你要是问的是美本身,我又不知何物为美,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是不是?
本人:美是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本人:这样才好说美是客观实在的还是客观存在的,抑或它可能是一个假命题?
某乙:我们谈这个问题,不谈美,谈美太繁杂。
某乙:因为世界上对美都没有定论。
本人:对啊,你问的问题是不是更复杂啊!
本人:我为什么建议你先要闹懂什么是共相 ,什么是殊相呢?把这个明白了就问题不大了。
本人:@某乙: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该定义似是而非,蕴涵着矛盾甚至悖论。因为它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又说“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那么,这种客观实在到底是不是自身独立不依呢?如果说它是独立不依的,它却要通过感觉感知,在它通过感觉感知时就不会走样吗?还是完全客观实在的吗?如果说虽然它通过了主观的感觉感知,但它还是一个与感觉感知完全不同的东西,即“自身独立不依的客观实在”,那也还是不符合逻辑、无法理解的——因为既然“自身独立不依的客观实在”如果不通过人的感知感觉就不会被察觉到,遑论什么“自身独立”?更没有什么被复写、摄影、反映,是不是!而且它在实际运用的当中成虚谬果非常严重普遍、影响深远:人们常说,“***是客观存在(或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而言,你要是不深究,此语也无大碍,毕竟康德等大哲就有这样的用语或理论观点,如康德用它来描述说明或定义他的“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但是我们是过分片面独断地滥用了这句套话,而且决断了它好像就是什么铁板钉钉、言之凿凿的真理,在官方场合也好像就是一种权威话语就大错特错了!任何所谓“客观性”“客观世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都是主体建构,都要打上主体的烙印。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但不要忘了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话本身是人说出的,是依赖于人的。
本人:@某乙 您要是就美的问题说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就比较直观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不同,西哲自古就讨论这个问题。比如有的说,只有个体的美、美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客观实在。而有的则说,只有理念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实在,是不变的永恒的美本身。客观存在已如前述,有宽严之分。
附图说明:这是2013.5.13从香港退回我本人的邮件,直至今天我刚刚将其打开(其内容我在过去新浪博客上都有)。之所以退回来 ,是因为没有收件人。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是那两年黄展骥教授已经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到内陆来了。好像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吧?而且相当凑巧与不幸,黄老已于那时不久前谢世了!今天打开这一尘封的邮件,不免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