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各波的临床意义,收藏起来!

心电图图库大全

心电图是心血管专科较为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也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熟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各波的临床意义是学好心电图的基础,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入门知识,供大家参考。

在正常情况下,每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一组波形。(图 1-2)

一、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P 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 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 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正常人 P 波时间小于 0.12 秒。振幅在肢体导联小于 0.25mV,胸导联小于 0.2mV。

一)、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图 1-3、图 1-4)

1.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 ≥ 0.25mV,以Ⅱ、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型 P 波”。

2.V1 导联 P 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 P 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 ≥ 0.20mV。

左房肥大:(图 1-5)

1.Ⅰ、Ⅱ、aVL 导联 P 波增宽,其时限≥0.12 秒,P 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 秒,以Ⅰ、 Ⅱ、aVL 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 P 波”。

2.V1 导联 P 波常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将 V1 负向 P 波的时间乘以负向 P 波振幅,称为 P 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force,Ptf)。左房肥大时,PtfV1≥0.04mm·s。

二、P-R 间期:

从 P 波的起点至 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时 P-R 间期为 0.12~0.20 秒。

三、QRS 波群:

反映双侧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1.QRS 波群命名:(图 1-6)

1).在基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 R 波;

2).在 R 以后出现的负向波称为 S 波;

3).第一个出现的负向波为 Q 波;

4). S 波之后的正向波为 R′波;

5). 如果 QRS 波均呈负向波称 QS 波。

各波幅度的大小用英文大小写字母表示,即 大写表示较大的波,小写表示较小的波。

2.目测心电轴:

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 QRS 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 QRS 向量), 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确定 电轴是否偏移,正常情况下Ⅰ、Ⅲ导联 QRS 波群主波均向上为电轴不偏(图 2-32)。如果Ⅰ主波向下 、 Ⅲ主波向上为右偏;Ⅰ主波向上、Ⅲ主波向下为左偏。

精确的方法可采用分别测算Ⅰ和Ⅲ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二个数值分别在 I 导联及Ⅲ导联上画出垂直线,求得两垂直线的交叉点。电偶中心 0 点与该交叉点相连即为心电轴,该 轴与Ⅰ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另外,也可将Ⅰ和Ⅲ导联 QRS 波群振幅代数和通过查表 直接求得心电轴。例如:Ⅰ导联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为+4,Ⅲ导联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为+3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测量方法求得心电轴均为+56 度。(图 1-7、图 1-8)

3.QRS 波群时间及电压:

正常 QRS 波群时间小于 0.12 秒,正常时 V1、V2 导联多呈 rS 型,V1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1.0mV。V5、V6 导联 R 波一般不超过 2.5mV。

6 个肢体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不应都小于 0.5mV,胸导 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 V1和V5导联的QRS波群振幅不应小于0.8mV, V3 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不应小于 1.0mV,否则称为低电压。

正常人的 Q 波时间小于 0.04 秒,Q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 R 波的 1/4(除 aVR 导联外)。

四、J 点:

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 J 点。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 ST 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 J 点上移。还可 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 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 J 点下移。

五、ST 段:

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的 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除Ⅲ导联外均应< 0.05mV,Ⅲ导联<0.1mV(主要取决于 ST 段下移的形态),本指标仅限于 ST 段水平型下移。ST 段上移 在 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 0.15mV,V3 不超过 0.30mV,在 V4~V6 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 0.10mV。

1、ST 段测量

2、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ST 段下移诊断标准的确定受 ST 段形态的影响较大,由于 ST 段下移形态的不同,有其不同的诊断 指标。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 ST 段下移:水平型、类水平型、下斜型、拖拉型(鱼钩状)、J 点型下移。(图 1-10、图 1-11、图 1-12、图 1-13)

J 点型下移:

该种 ST 段下移最为常见,特别是在窦性心动过速时,多无临床意义。确定其临床价值可采用以 下三种方法:

①QX/QT 间期:(图 1-14)

②校正基线:(图 1-15)

③抛物线法:(图 1-16)

六、T 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与 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T 波方向在Ⅰ、Ⅱ、V4~V6 导联向上, Ⅲ、aVL、a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T 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

Ⅰ、Ⅱ、V4-V6 导联倒置有价值;Ⅰ、Ⅱ、V4-V6 导联直立在其它导联上出现倒置无意义。

七、QT 间期:

指 QRS 波群的起点至 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图 1-20、图 1-21)

正常值:QTC =0.39±0.04 。QTC>0.46 为危险性的 QT 期。此时出现的室早属危险性室早。使用 胺碘酮时常测量 QT 间期,QTC 延长会导致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

八、U 波:

U 波方向大体与 T 波相一致。以 V3~V4 导联较为明显。正常情况下 U 波振幅小于 0.30 mV。U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说明

本文来源: 谷苟心电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