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十四亿年来的沧桑情怀
在距今14亿年前的震旦纪,如今亚洲的版图上,大多还处于深海泽国,在烟波浩淼间,由东北向西南隐约突兀起一条山峦,那就是今天的武陵山脉,成为了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而记载这段历史的,恰恰正是今天的武陵主峰——梵净山!难怪山顶有一处“万卷书”,真要记录漫长地质史长河中的种种变迁,没有万卷怕是难成。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几十条溪流从山顶向四面八方倾泻下来,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这些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一路欢歌,形成众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创造一处处美丽风景的同时,又滋润了山林和空气。一部分溪流向北进入乌江,一部分流入沅江,理所当然成了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
总体来说,梵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受寒潮影响却较小,年平均气温13.1℃至l4.7℃,表现出雨量充沛,光能充足,无严寒酷暑的温和气候。但是由于海拔从山脚的500米攀升到山顶的2572米,相对高差达2000米,高峻的山势和庞大的山体,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动植物分布分带明显,从山脚至山顶,海拔1300米以下的区域属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1300-2200米范围内属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带,而2200米以上,属含寒温带针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在山麓,地势相对平缓,土地肥沃厚实,生长着低山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土家族和苗族群众长期在这里居住,人为活动使原来的植被多数变成了次生林或人为种植辅育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红豆杉林,当然也不排除强烈干预后形成的枫杨、枫香、响叶杨等落叶林。特别是河滩地上的枫杨林,成就了太平河美丽的风景。
在山的中部,主要是中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较大片的坡地和岩石露头较少的山脊、山头上是大明松的领地,而长苞铁杉被赶到了立地条件差、岩石露头较多的悬崖陡壁。亮叶水青冈、蛮青冈、丝栗栲等壳斗科树种总是井然有序地与那些针叶树交错排列。当然最普遍的是水青冈林、贵州青冈林、檫木林、包石栎林。水青树、钟萼木、白辛树、珙桐、天师栗等珍稀孑遗植物就散落在这些阔叶林间。狭叶方竹、箭竹、巴山木竹、龙头竹、箬竹等杂生在各种阔叶林内,形成丰富厚实的林下植被,正是这些方竹为苏门羚、林麝、毛冠鹿、黄麂、黑熊、野猪、猴类等食草动物提供了食源,为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动物提供了理想的隐蔽场所。
黔金丝猴总是带领着它们的部落巡视于林冠,注视着远达千米外的动静。这种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灵长类动物,却总是不愿意与人类相处,以至于科学家们只能用望远镜远远地观察它们的行为,发现它们总是在树冠上游来荡去,就将黔金丝猴定义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直到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监测才发现,它们原来也经常在地面上活动,搬开地上的石头,捡食散落在石缝中的植物种子和果实,当然也不会放过石下的昆虫和蚯蚓,权当是为补充蛋白质而打一次牙祭。
每年入冬前,最美的要数在1300米高度的区域形成的雾淞,晶莹剔透,与绿叶交相辉映,如同童话世界一般,让人尽量发挥想像空间。
接近山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山风强烈、多霜雪、凝冻时间长等特点,这里的林木矮小,分枝低,主干不明显,枝干多弯曲,树冠平伏紧密,生长缓慢,树干上、地面上包裹着厚厚的苔藓,形成了典型的苔藓矮林。能在这种环境生长的主要是一些杜鹃、槭树、花楸、山矾、黔稠、黄杨等。当然在石壁上可能就生长着独蒜兰,或都高山捕虫堇。别看高山捕虫堇那温文尔雅的外表,却是地地道道的食肉植物。这些生长在高山的植物,会利用短暂的春夏完成自己繁殖周期,然后放下生长,静等来年。无论花开花落,总是泰然自若。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可千万不要粗心大意,没准就在你的脚下,就躲藏着一条五步蛇,也许你误认为青绿的竹杆,正好就是一条竹叶青。就连在山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保护区老杨局长,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竹叶青的一次亲吻,就让他在医院躲了好几个月。而那位在梵净山下搞监测的气象局长就没有老杨局长幸运,正当他专心观测气象数据时,遭遇了五步蛇,来不及救治,失去了生命。本来蛇是变温动物,是害怕寒冷的,但奇怪的是,这些蛇类好像已经习惯了梵净山的环境,尽管山顶山冷风瑟瑟,它们仍然从山脚一直活动到山顶。
既然来了,就请您仔细去体会“风景这边独好”的真实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