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兴:唐朝的复兴之路(上)
全文长288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作此《宪宗平淮西》词的是北宋末期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臣。此人名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靖康年间,金人南侵,李纲以文臣而为武将,死守开封,立下了不世功劳。金人退去后,李纲即被贬黜,待到金人二次围攻开封城时,朝廷再想起李纲来,他却远在千里之外。
这阙词讲的是中唐元和年间,藩镇割据严重,尤其以淮西最为猖狂。中兴之主李纯力排众议,任用宰相裴度督师,名将李愬雪夜平蔡州的故事。填词之时,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结束,李纲被赶出京救援太原,李纲不从,钦宗派人送手书《裴度传》与纲,李纲自诩不及裴度之万一,朝廷也非宪宗朝廷,因此无限感慨,遗留此篇。
唐经安史之乱,从极盛而转衰。八年征战,北方残破,人民颠沛,再经肃宗、代宗、德宗五十余年,皇权衰落,朝政紊乱,经济不振,尤以藩镇割据问题最为突出。元和初期,天下藩镇五十六,其中有成德、魏博、卢龙、淄青、沧景、宣武、彰义等藩镇最为强势。这些藩镇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号令,自行任命官员,全国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纳赋税,朝廷收入有赖于江南八道,比天宝年间纳税户减少了四分之三。而藩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相攻击又互为犄角,牵一发而动全身。藩镇与朝臣或勾结或攻讦,顺藩镇者存,逆藩镇者死。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吐蕃连年侵蚀唐土,时刻威胁长安安全。
这就是年轻的即位者宪宗李纯面对的局面。
李纯原名李淳,立太子时改名,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李诵自己做了26年的太子,到李纯被立为太子时,李诵已经病重不能言语,朝政把持在王叔文集团手中。李纯在宦官的支持下登基,随后就清算王叔文等人,或杀或流,永贞革新就此结束。
李纯少有大志,人又年轻,有干劲、有冲劲,还有想法。他最崇拜的是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期望跟他们一样,能重振山河,复兴唐朝。因此,从元和元年到元和十四年的十几年间,李纯基本上能做到励精图治,积极进取。
机构改革减轻负担
元和元年,李纯决定开始改革,他听从了中书门下省的建议,首先开展大唐机构改革。各个州县能合并的就合并,官员能裁汰的就裁汰,每年新增的官员能减少的就减少,这样就精简了机构,减少了财政负担,这项改革持续到元和十四年。
在机构改革的同时,李纯厉行节俭,狠抓反面典型,急刹歪风邪气。元和元年,郭子仪的儿媳,被郭嗳打过的升平公主送了十五个宫女给李纯,被李纯拒绝。要知道,李纯的贵妃正是升平公主的女儿,连丈母娘的账都不买,谁还敢顶风作乱。除此之外,各种祥瑞一概不收。教坊等文艺工作者能外放就外放。而对灾区百姓,李纯一向慷慨,绝不学隋文帝藏着掖着,经常减免赋税、发放钱粮。
收回财权整顿税务
按前文所述,由于藩镇割据,朝廷能仰仗的仅为江南八道赋税。度支、盐铁转用二使是理财关键,用好了,国家财政就会好转,用不好,国家财政就会陷入危局。过去,由于财权分散,国家收入不高。顺宗时期,王叔文已经开始着手将财政收归中央。宪宗李纯即位以后,将两税收归中央,改革中央、地方财税分配比例,限制了节度使的由度支控制。禁止税外加征,罢掉宫市和五坊,受到百姓拍手称赞。
任用有理财之能的李巽为盐铁使,全面负责经济事务。李巽上任之后,对转运事务大力整顿,三年时间,征收税额是刘晏时的三倍,李巽自己也成为与刘晏齐名的唐代三大理财家之一。李巽还大胆起用王叔文集团的成员程异复为扬州留后。后来,平淮西之战中,程异复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筹得大量军饷,保证了战时需要。程异复靠着理财专业能力,成为唯一升到宰相的永贞党人。
发现能人放手去干
李纯虽然能干,但并非事必躬亲,而是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有一天,李纯与宰相杜黄裳讨论为君之道。
李纯:自古帝王,有勤劳理政的,有无为而治的,各有得失,哪一种适合我?
杜黄裳:王者事情很多,当然不能什么都不管不顾。但是如果能谨慎选出贤良之士,委任官职,有功则嘉奖,有罪则处罚,公正选拔,赏罚凭借信义,谁还不尽心尽力?
在李纯前期,基本上做到了知人善任,他所任用的李绛、杜黄裳、裴度、武元衡等宰相各显其能,竭力辅佐。李纯也重用宰相,无论政务还是军事,均与宰相充分沟通,听取意见。他们经常在延英殿议事,无论酷暑严寒,也不管是否假期,逐渐形成制度,史称延英议事。
另外,李纯还注意从官员中遴选干部,除前面提到的李巽、程异复外,经过考试发现并提拔元稹、白居易、独孤郁、沈传师等人,选入内廷,随时顾问,他们均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元稹为世人所知多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他与崔莺莺和薛涛各有一段传奇爱恋,却不知元稹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在左拾遗的位置上,元稹提了很多建议,如建议广开言路,重视给皇子们选师傅等,引起了李纯的注意,经常召见询问。
白居易则将自己所见所想写成上百篇“新乐府”(《卖炭翁》即其中之一),李纯很感兴趣,将他升为翰林学士。
此时的翰林学士、翰林待诏也发生了改变,翰林院从玄宗时期的顾问部门逐渐变成变成起草诏书的部门,成为内廷独立机构,翰林学士也成为中枢重臣,参与皇帝决策,制约着宰相的权力。
在武将的任用上,李纯提拔了高崇文,平定了四川刘辟之乱。后面又发现了李愬这个人才,平定了淮西,这是后话。
宦官并非不可用
唐顺宗自己非常厌恶宦官,丝毫不给宦官情面。王叔文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从宦官手上夺权,无论是罢宫市、五坊还是夺取君权,均针对宦官集团。宦官也视顺宗为仇敌,多次阻挠顺宗即位。顺宗病重期间,俱文珍等宦官逼迫顺宗册立李纯为太子,继而禅位给太子,立下了拥戴的大功。
李纯上台后,自然不能亏待宦官,但他也不完全依赖宦官。对宦官,李纯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们有区别的任用。对忠心耿耿辅佐他的俱文珍,他并不过度重新。对自己信任的吐突承璀,虽然让他掌管神策军,但也只是当奴才使用。一旦犯错,即毫不留情的处罚。正如李纯自己所言,他们是家奴,可以长期驱使,因此给些私下恩惠。如果犯错,去掉毫不费力。
但是李纯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了,竟然将皇帝与宰相之间传递文件的职责正式交给了宦官,在代宗“掌枢密”的基础上,设立枢密使,为自己以及后世帝王埋下了祸根。
好的国际环境很重要
在国际上,李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帝王的做法,北面与回纥交好,西面结交大食,南边拉拢南诏,与死敌吐蕃也是以和为主,尽量和亲。尤其对回纥与南诏更是多方拉拢,回纥多次攻击吐蕃,南诏也脱离吐蕃归属唐朝,多次助唐击退吐蕃的进犯。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灵州(银川)的突厥的一支沙陀人不堪吐蕃袭击,投靠唐朝,请求内迁,李纯将他们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这些沙陀人后来跟随河东节度使范希朝进入河东,多次参加平叛战争,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唐末权力角逐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其首领李克用、李存勖在唐末、五代十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内政外交皆步入轨道时,削藩也在逐步进行,具体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