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如何修道,才能得逍遥自在的大境界!

道教

道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公众号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庄子》一书,笔调雄奇,色彩浪漫,充分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的学说,首篇《逍遥游》寄托了庄子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逍遥”二字亦成为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渴望,庄周梦蝶故事更是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庄子之逍遥游仅是一种浪漫理想吗?庄子是如何通过修道而得到大自在的“逍遥”呢?庄子的修道之要是什么?我们不得不追问。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盗以适己。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从上记载可以看出,庄子其人不像老子一样身份难以确认,生卒年月虽没有明确记载,但生活在战国初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可以确定。现在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注本,共三十三篇,内篇有七篇,外篇有十五篇,杂篇有十一篇。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庄子》五十二篇”,可见《庄子》一书在流传中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

宋苏东坡认为《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均属伪作,今天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既有庄子的也有庄子后学所作的,杂篇情况要复杂些,有些明显不属于庄子的学说。笔者的旨意在于探究庄子的性命之学,无意考证,只顺带一笔,请读者见谅。

庄子如何理解“道”的呢?

《庄子·大宗师》中载:“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从这段文中可以看出庄子对道的看法是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是一致的,如《道德经》十四章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比较这两者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才会有“老庄之道”一说。

那么庄子是如何修道的呢,我们还是继续从其文章中寻个究竟。

《大宗师》载:“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与大道融通为一的“坐忘”。

《人间世》载:“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虚己忘物的“心斋”。何谓“心止于符”?达到神气合一就是“心止于符”。

《齐物论》中载: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这就是能得天籁之乐的方法,即“吾丧我”。

从这三则记载可以看出,修道不是空谈无私少欲与知足常乐,而是有切实的方法, 在道家的《阴符经》上就有一重要口诀,即“禽之制在气”。庄子为我们留下了“心斋”和“坐忘”之法,可以说既至简至易,又易知难行,颜回能坐忘,连孔圣人都说:“丘也请从而后也”。

作者:陈富国  道教之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