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遂川有人称自己是蔚起人,有人称自己是五华人?

为什么遂川有人称自己是蔚起人,有人称自己是五华人?

                                                           刘述涛

书院,本来是学子们学习知识,建立理想与信念的地方,可在遂川两大族系,本地土著与客家人的眼里,却成为了维系一个族系的脸面、未来和希望。曾经的蔚起书院,和五华书院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本来,蔚起是书院的名字,五华也是书院的名字。但有遂川的人在与别地方的人通信或者是自己写文章的落款上,会有些落款是蔚起人某某或是五华人某某。大土匪萧家璧在蔚起书院读的书,他的落款通常也是“蔚起人家璧。”以区别自己不是五华人。所以,蔚起书院,是客家人的天下,五华书院,是本地土族人的地盘。

在嘉庆五年,客家人为了能够在县城建立试馆,同县城的土族发生争端,认为县城人是故意刁难客家人,让客家人没有话语权。当时的客家人凭着木头、和茶油这两样硬通货,行走大江南北,赚得盘满钵满,他们决定在县城买土地建试馆,并且置下田租百余担,以便试馆的正常运作。他们很清楚,要走进县城政治的舞台,就必须要有读书的客家人,考取功名,为客家人说话。

终于,建起来的试馆叫做“三都”试馆。因为三都所在地,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可到了道光年间,县令文海却以三都试馆成为“结党营私之地”而加以查禁。查禁之后,客家人一直不满,一直不断向上打官司求公平。直到同治年间,客家人决定打着修葺试馆的名誉,扩建试馆为书院,并起名“蔚起书院”。开始在三都试馆的原址,也就是遂川县泉江镇西门内斜街仔上建书院,建尚义堂(现在县城武装部的位置)。本地土族同县令怎么甘心就此拱手相让,让客家人建成书院。于是,当地土族同县令一起百般阻挠。此时的客家人却是抱团一起,与县令打官司,互相诉讼。最后,县令同土族后退一步,同意客家人建书院,但不允许再扩大土地范围。客家人也许是为了不争馒头也要争一口气,人人捐款,家家送粮,最后的蔚起书院建立起来。他们很清楚,有了蔚起书院,就有了客家人的一席之地,从而,从蔚起书院走出了不少客家的栋梁之才。

本地土族一看蔚起书院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还天天书声朗朗,自然也不能失去面光,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清光绪二年,捐资共建了五华书院。(原来的泉江镇镇政府,现在的地税局的位置)。在八十年代初,人们还能看见里面的红米石,以及雕龙画凤的图案。五华书院一共建有八十余间,中为正谊堂、讲堂、大成殿,左右院长室、尚义祠、斋舍等。并置田千余石,店房多栋。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被改为县立五华高等小学堂。

自从客家人有了自己的蔚起书院,本地土族有了自己的五华书院,两大族系为了区别开来,就故意称自己为“蔚起人,五华人,”又或者是“三都人、五都人。”但不管是什么人,其实都是把蔚起、五华当成自己人生的某种寄托,心理上的一种归宿。

只是,沧海桑田,日起日落。一百多年过去,遂川县再也寻不回蔚起书院和五华书院的影子。客家人同土族人也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幸福和谐的生活在了一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