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郁达夫早期试作《两夜巢》(1)

再说郁达夫早期试作《两夜巢》(1)

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于听先生曾在他的《郁达夫风雨说》中说到,郁达夫在日记中有多篇小说的构思,如《樱花日志》、《东都旧忆》、《相思树》、《还乡记》、《紫荆花》、《夕照湖闲居记》、《哭诉》、《金丝雀》、《病中岁月》、《两夜巢》等等,还有日文小说《“三川”·变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见到其早期试作的真面目。

幸得郁达夫原配孙荃夫人的精心保管,又有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老太太的虔诚呵护,得以传至今日。笔者有幸得到陆老太太的信任,全文示予,并且是陆老太太的全文手抄本,感激之余,更是感念先生之遗风。

拜读先生早期试作,心头自然升起很多想法,为此,笔者想以拙笔来作一个简要的阐明。

一、《两夜巢》的创作时间与背景

关于《两夜巢》的创作时间,既然是早期试作,从主观推断,应该是在《沉沦》创作之前,或者更早,在《银灰色的死》之前。笔者得到了陆老夫人的关照,提供了1919年2月16日和17日的日记:

1919年2月16日

夜接东京信识浙江教育视察团于十时到此间,与同乡三人往迎之于离亭,遂宿大松旅社。

1919年2月17日

与视察团观市内小学校,倦极愤极。

虽然这两天的日记极其简要,但为小说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一,《两夜巢》有这样一些描述:“当前夜接到一团来的电报,他的心里一下子喜了,一下子怒了,竟起了一次大大的革命。后来因为同他同学的同乡二人(一个就是那阳明崇拜者,一个是一个牛乳颜色的半开化的文明人)硬要他去,他便换了衣服跟他们二人上车站去接他们的一团。”“晨餐毕后,发种种的少年同乳白色的半开化人陪同他们一团的正副团长往市役所去,先把他们一团的来意说明了之后,请市役所派一个人领往小学校去参观……他们一团就决定于下午去看小学。”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一团应该是来自国内的一个教育考察团,由留日的当地学生去接团,并且主要是考察小学教育。这与其所记日记是相呼应的。

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浙江省的教育史的记载,据浙江教育会大事记(1907.9—1926.11),1918年1月,寒假期间,省教育会发起寒假旅行日本教育视察团,人数32人。分三团:第一团团长经亨颐以视察普通教育为主:第二团团长阮性咸,以视察实业教育为主;第三团团长黄广,以视察社会教育为主。2月5日,由上海出发,经长崎、下关、神户、东京。历箱根、名古屋、西京、大板、宫岛、门司到朝鲜,由朝鲜过鸭绿江,经南满、济南、曲埠、南京返杭。是行所至,遍受欢迎。(《要览—事业》。第90——91页)。那么,《两夜巢》的创作背景是否与此有关呢?

对照上面的日记,尽管时间上相差一年,但创作背景应该是不会有错的。

那么,又如何理解时间上的误差,虽然笔者在分析其创作背景时犯有“对号入座”的嫌疑,但为了准确地推断其创作时间,这种“对号入座”还是有必要的。至于时间上的误差,可能要求教于教育史专家了。

其二,在《两夜巢》的创作时间上,不仅有郁达夫的日记为证,还可以在郁达夫的诗词中找到蛛丝马迹。

郁达夫在1919年2月至5月间,有三首诗是赠与“梅儿”这一日本少女的:

赠梅儿

淡云微月恼方回,花雾层层障不开。好事春风沉醉夜,半楼帘影锁寒梅。

1919年2月18日  日本

留别梅儿

淡云微月旧时盟,犹忆南楼昨夜筝。侬未成名君未嫁,伤心苦语感罗生。

1919年2月20日  日本

留别梅浓

莫对菱花怨老奴,老奴情岂负罗敷。一春燕燕花间泣,几夜真真梦里呼。

苏武此身原属汉,阿蛮无计更离胡。金钗合有重逢日,留取冰心镇玉壶。

1919年5月4日  日本

又在其日记中也发现了关于梅儿的简短记载:

1919年3月21日

归遇隆儿、梅儿于途,为之自失者久之。

而在小说《两夜巢》中也有相关的描写:

少年又说道:“你又要欺人了,你不说出来,我难道不能知道你的名字不成。你且等着,我到底下去问一问就来。”少年正要想走,下女便把他拖住了。说道:“我教你罢了。”他本来叫做梅浓,先在××县,去年九月才到这旅馆来的。

看来,梅浓确有其人,据日本研究者考证,诗中的“梅浓、梅儿”为同一人,在小说的出现也为同一人,就是梅野,姓筿田,当时是日本名古屋大松旅舍的侍女,而16日日记记载他们那个晚上就住在大松旅社,正好得到引证。而且,郁达夫与之交往的时间正与小说中出现的时间相一致,亦可进一步证明,郁达夫这篇小说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1919年2月之后。

但,在此还有一个疑惑,正式的教育史上记载的浙江省教育会以旅游的方式到日本考察是在1918年2月,而郁达夫日记及相关材料却证明是在1919年2月,这是否可以为教育史的更正能够提供一点线索?这是题外话了,可以作教育史的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