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 腮
[概述]
概念 历史上,有些医家曾把以腮部肿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痄腮,致使痄腮
一词含义不清。本节所论痄腮.专指患者因感受时疫邪毒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腮部肿胀,
掀热疼痛这一种疾病,属瘟疫范畴,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本病多不化脓,至于腮部肿
痛化脓者,名为发颐,另立专节讨论。若患痄腮而致化脓者,则按发颐论治。
。 本病在文献上又有腮肿、痄腮毒,时毒、髴发,搭腮肿、鸬鹚瘟、蛤蟆瘟,大头瘟
等名称,属常见传染病,可见于大人及小儿,但以小儿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
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可广散传播,相互染疫,暴发流行,故又有大头天行病之称。其
发病可轻可重,轻者仅见腮部肿胀,或见轻微发热;重者则见腮肿咽痛,发热恶寒,全身
不适,甚则并发睾丸肿痛卜耳聋、头痛项强,神昏抽搐。若无并发症,本病一般可于
10天内自愈。
[病因病机]
腮颊是手足阳明、少阳及手太阳循行经过的部位,痄腮之发病,多与这些经脉有
关。
本病多由感受时行风温疫毒而起。天气违和,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邪气;或冬令
地气不藏,至春季秽浊之气随春升之气发泄;或劳役凶荒,邪毒之气盛行,凡此种种.
均可引起疫疠流行。人若正气不足,则此种风温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循三阳经脉壅滞:
于腮颊,令气血流行受阻,郁而不散,而致漫肿作痛而成痄腮。又膏粱厚味久积生热;
或素体相火偏旺,脏腑积热;或小儿稚阳之体,阴未充长,阳热恒多.这些人若卒遇风
温疫毒,常致两阳相合,搏结于腮颊,使腮颊肿痛而成痄腮。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绕阴器。若邪毒乘虚而入,传至足厥阴肝经.
则可循经郁结于阴部,困阻气血,令睾丸肿胀作痛。由于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少阳
风火热毒炽盛,则又可使耳窍受累而闭塞耳聋。风热温毒鸱张,窜入营分,内陷心包.
则可发生痉厥昏迷等危重病症。温邪上受,最易犯肺。咽喉为肺气出入门户.少阳之脉一
亦循喉咙,所以若温毒之邪犯于肺经,或循少阳经脉流窜,均易搏结于咽喉,致使咽喉:
肿痛。所以痄腮一病,并发咽喉肿痛者也多。
一般来说,痄腮病均属阳热实证。然而,由于患者机体素虚,阳气衰弱,受风温病.
毒侵袭,亦会形成外实内虚之证。
[临床诊断]
症状:患者在发病前.常有与痄腮病人接触史。发病初期见有发热、头痛、纳呆,
小儿或有呕吐,一二天后即出现一侧或双侧腮颌肿痛,或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逐渐。
加重。肿胀多于第三、第四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食物时胀
痛更甚。严重者,并见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若邪毒炽盛,则可出现睾丸胀痛,痛引少
腹.致使行走受碍。若邪闭耳窍.则可见耳聋耳鸣。若热陷厥阴(心包),头痛,呕吐,
则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甚至神昏谵语。
检查:痄腮可发于单侧,亦可发于双侧。腮颌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及下方
肿大.按之柔软有弹性感.有轻度触痛及发热感,但局部皮肤多不红,不化脓,严重者
肿胀可延及颧部、颞部、颌下及颈部,使面孔庞大,故有“大头”之称,口颊内腮腺口在
早期即可见红肿,这一点也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痄腮应与发颐、牙痈相鉴别。发颐,又名鱼腮风,多发于严重疾病之后,
一侧腮颌肿胀,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下时口颊内之腮腺管
口有脓液流出。全身可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牙痈,尤其在患智齿牙痈时,亦会引起腮
部肿痛。但其肿痛多较剧烈,拒按,在咀嚼时疼痛更剧。而且口腔检查时可发现患牙龈
红肿,或有溢脓。此可与痄腮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 痄腮病因主要力时行疫毒,属温疫范畴。温毒之邪侵犯人体,有轻有重.
或温毒在表,或热毒在里,或为实热,或为阳虚,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现分述于下.
1.温毒在表
证候:温毒初感,畏寒发热,肢倦酸痛,头痛,微咳。继则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微有
疼痛,肿胀边缘不清,局部发热不明显,按痛不甚,口颊内腮腺管口微红微肿。脉浮数,
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
病机分析: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故见畏寒发热,肢倦酸痛,头痛。
邪犯肺经,肺气不宣.故见咳嗽。风毒侵犯少阳或阳明经脉,壅滞于腮部,故见腮部肿
胀疼痛。由于热毒未盛,气血壅滞不甚,故虽腮肿而局部发热按痛不明显。口颊内腮腺
管口红肿,为热毒所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为温毒初犯之象。
2.温毒炽盛
证候:高热头痛,烦躁口渴,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腮部漫
肿发胀,炽热疼痛。按痛明显,咀嚼时加甚。甚则头面颈项俱肿,腮腺管口红肿较甚,
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 病机分析:温毒炽盛,充斥表里,故见高热头痛,烦躁倦怠。热盛伤滓,故见口渴,
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热毒困结,气血壅聚于腮部,故见腮部漫肿发胀,炽
热疼痛,按痛明显;而于咀嚼时加甚。腮腺管口红肿严重,是温热毒盛所致。咽喉肿痛,
吞咽不利,是由于温毒攻冲咽喉的缘故。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是温毒炽盛之征。
3.温毒传变
证候:
(1)邪闭耳窍:忽见耳鸣耳聋,如耳内有物阻塞,或见头目眩晕,昏昏欲吐。
(2)睾丸肿痛:痄腮未愈,忽发一侧睾丸红肿疼痛,甚则痛引少腹,行走受碍。
(3)邪陷心包: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致神志昏迷,舌质红绛
生刺,舌苔黄糙或焦黑。
病机分析:
(1)邪闭耳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
耳而为听.,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所以温毒炽盛.又可循少阳经脉,结
聚于耳部脉络.闭塞耳窍,故使患者忽见耳聋。邪毒干扰耳内.故见耳鸣.热盛动风。
故见头目眩晕,昏昏欲吐.
(2)睾丸肿痛:足厥阴经脉绕阴器,足少阳与足厥阴相表里.温毒之邪传厥阴,壅
聚于阴部.则见睾丸红肿疼痛而令行走受碍。足厥阴经脉绕阴部上达少腹,故睾丸肿胀
而引少腹痛。
(3)邪陷心包:痄腮温毒热盛,邪传厥阴,内陷心包.故见高热.头痛,神昏。热
极激动肝风,故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温毒炽盛伤阴.故见舌质红绛生刺,甚则可见
黄糙或焦黑苔。
4。外实内虚
证侯:腮颌濡肿微痛或不痛.低热或不发热,神倦懒言,面色淡白,或两颧潮红,
或食少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脉虚数,或细数,或沉迟,舌质或淡或红,舌苔或白滑,
或微黄少苔。
病机分析:温毒外袭,机体正气不足,或邪毒过盛,伤阴耗气,即可见这种证侯类
型。温毒结聚于腮颌,故见腮颌濡肿微痛。正气不足,御邪无力,故痛不甚或不痛,.低
热或不发热。气虚,故见神倦懒言,面色淡白。阳气不足,脾失健运,故见食少,呕吐
泄泻而手足不温,脉沉迟.舌质淡,苔白。邪热伤阴,则可见两颧潮红,脉虚数或细数,
舌质红,苔黄或少苔。
以上各项,既是痄腮病的不同证型,也可以是该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温毒在表可
为痄腮轻证,即病情不再加重而渐趋痊愈。也可迅速加重而发展为温毒炽盛,即痄腮重
证。外实内虚多见于素体虚弱患者,亦可见于病情绵延,或过用发散、苦寒削伐之剂者。
至于温毒传变,则可发生于痄腮之各种证型或病期.若治疗及时与恰当, 当可防止其发
生。
二、治疗 痄腮的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若过用发散或寒凉.则可削伐正
气而成外实内虚之证。若病重药轻,则又不能克病,致生他变。所以应据病情轻重,在
表在里,邪正虚实等情况来选方用药。此外,腮肿是由于温毒结聚的缘故,所以在治疗
上还要注意软坚散结法的运用。
(一)内治法
1.温毒在表
治则:疏解风邪,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黄芩、板蓝根、夏枯草。银翘散疏风清热解毒,加黄芩、板蓝根以
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夏枯草散结消肿。亦可用柴胡葛根汤加夏枯草。方中用柴胡、干葛、
牛蒡子疏风清热;用黄芩、连翘,石膏、天花粉、桔梗,升麻清热解毒;夏枯草、散结
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2.温毒炽盛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方药:可用普济消毒饮。该方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作用,方中用黄连,黄芩清
泄上焦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升麻、柴胡疏散风热;马勃、板蓝根、桔梗、
甘草清解头面咽喉热毒;陈皮,玄参行气疏通壅滞而软坚散结。风热温毒炽盛,表里同
治.可令热毒得以速解。若腮颌肿痛太甚,亦可于方中加入夏枯草、海藻,昆布以加强
散结主力;若热解头痛已除,则原方可去薄荷。柴胡;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芒硝以
泻火通便。
3.温毒传变
(1)邪闭耳窍:
治则:清热解毒,活络通窍。
方药:若本证发生于温毒在表期间,则选用银翘散加黄芩、板蓝根、夏枯草、柴胡、
川芎,赤芍药,石膏等药以疏风,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芳香清窍,使少阳之风火得解,
壅滞之脉络得通,闭塞之耳窍得开。若耳闭发生于温毒炽盛期间,则可选用普济消毒饮
加赤芍、红花、石菖蒲以苦寒泄热,活血通络开窍。亦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睾丸肿痛: 、
治则:宜清泻热毒,消肿止痛。
方药:根据病情,选用银翘散或普济消毒饮加龙胆草、荔枝核,延胡索,枳壳等药
以清泄肝火,消肿止痛,若无表证,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邪陷心包:
治则:泻火解毒平肝.清心凉血救阴。
方药: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抽搐者可加勾藤、羚羊角以平肝息风;神志昏迷者,加
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以清心开窍。
4.外实内虚
治则;清热解毒,补虚托里。
方药:痄腮而见神倦懒言,气短面白者.为气虚邪实,可用托里消毒散。若见食少、
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者,为阳虚邪实,可选用六味回阳饮加连翘、板蓝根、夏枯草等
药;若见颧红口干,舌质红,苔干,脉细数者,为邪热伤阴,可于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
玄参、生地黄、麦冬、知母等药,以养阴清热。
(二)外治法 痄腮病外治法主要是以药物外敷腮颌肿胀部位,直接起到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药方有以下几种: 、
1。如意金黄散 以凉开水调成膏状.敷于腮部,每天3-4次。
2.青黛散 以清油调和,敷于腮部,每天3~4次。
3。青黛末 以本品单味,水调敷腮肿部,干即换,不计次数。
4。季德胜蛇药:取该药片8~10片压碎,用清水调至饱和糊状,涂于腮肿处,每日
4次。
5.金箍散 取药粉适量,蜜水调和,敷于腮肿处,每曰3-4次。
6。紫金锭 每次取3--4片,以醋磨成糊状,外涂腮肿部,每日l-2次。每次涂后
用温热毛巾外敷约15分钟。
7.六神丸 取六神丸5~10粒,研碎,用米醋或白酒少许调匀后,涂患处,一日2
次。
8.赤小豆30克为末,大黄15克为末,青黛30克,合匀,取药粉15克,与呜蛋清
2个。调成稀糊状,以鸡毛蘸药液涂腮肿处.干后再涂,不计次数。
(三)针灸治疗
1.针刺法
选穴:翳、颊车、合谷为主,配用丰隆,外关,液门等穴。热盛者加曲池,睾丸
肿痛者加太冲,曲泉、血海,三阴交。
方法与作用:每曰针刺1次,用泻法。有疏解邪热.宣散气血壅滞,清热解毒消肿
的作用。
此外,还有围针法:以耳垂下肿胀腮部中心为一点,并在其上下左右靠近腮肿边缘
各取一点.共5点(图21)。以快速手法针刺上述五
个穴位,中央一点直刺5分至l寸。周围四点均向
中央斜刺1寸至1.5寸。每天针刺一次。有疏通血
脉,泄热消肿作用,发热者加刺合谷、曲池以解热。
2.七星针法 七星针疗法属皮肤针疗法。以七
星针(针具之一端集针七枚者称七星针,集针五枚
者称梅花针)在施针之皮肤上进行均匀、有力的弹
叩,先轻后重。手法轻者令局部皮肤潮红,手法重
者可使之微量出血。
点刺部位:第一至第五颈椎部两侧及腮肿胀局
部。如发烧者加第一至第七脚椎两侧。
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以七星针重刺激
手法连续点刺,以局部皮肤微出血为度。有疏风泄热消肿作用。每天治疗1次。一般经
1~2次治疗即可见效。亦可配合药物或穴位针刺治疗。
3.耳针法 本法是在耳廓穴位上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具有与其他针刺疗法相似的
治疗作用。
选穴:腮腺、内分泌、面颊。
方法:用强刺激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每天针1次,并发睾丸肿痛
者加刺睾丸穴。
4.灸法(灯火灸) 灯火灸有活血通络,消肿散结作用。由于痄腮因疫毒壅滞,气
血郁结而犯,故可用此法治疗。
穴位:角孙。
方法:取灯心草一截(或用烟纸卷成实心纸条如灯心草大亦可),蘸上茶油(或菜
油,香油均可),点燃后对准角孙穴.以迅速动作猛灼一下,听到。喳”的一声后迅即拿
开,一般烧灼1~2次即可见效。皮肤烧灼局部只要保持干净即可,不需特殊处理。此法
亦可用点燃之火柴代替灯心草。
(四)其他疗法 .
涌泉穴敷药疗法:吴茱萸15克、白蔹6克、大黄6克、胆南星3克,共为细末.瓷
瓶装好备用。取上述药粉12~15克(依年龄加减),加醋适L调成糊状。先以酒精棉球
擦净两足心涌泉穴.然后将调好之药糊摊于敷料,贴于涌泉穴,再用绷带包扎好,每天
换药1次。如敷药期间药物变干燥,可用醋滴在绷带上,以保持湿润。本法有清热泻火,
消肿作用。一般敷药2-4次即可痊愈。
(五)民间疗法 ’
1.草药内服
. (1)鲜野菊花全草50克、鲜紫苏6克,.水煎服,此方有疏风.清热解毒作用,对痄
腮初起见有恶风寒者可选此方。
(2)鲜草藁50克、生姜4克,水煎服。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对痄腮初起恶风恶寒无
汗者,可用此方治疗。
(3)鲜鱼腥草60克、葱白10克,水煎服。有疏风清热,消肿作用,可用于痄腮初起,
并有咳嗽痰黄者。
(4)鲜芦根80克、陈皮8克,水煎服。有清肺胃热,行气化痰作用,可用于痄腮病
热伤肺胃而见口渴、咳嗽、呕吐之证。
(5)鲜蒲公英40克、小灯心6克,水煎服。有清热解毒,清心除烦作用。对腮颌肿。
盛,心烦不寐者,可用此方治疗。
(6)土大黄3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有清热解毒.泻实消肿作用.可用于痄.
腮病热盛便秘之证。
(7)夏枯草15克、板蓝根lS克,水煎服。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作用。可用于痄
腮肿盛,多日不消,口苦咽干之证。 ,
(8)紫花地丁15克,水煎服。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对痄腮局部红肿,掀热明显者
尤宜用之。
(9)酸浆草30克,水煎服。有清热蚁阴生津作用,对痄腮病热盛伤津口干渴者可甩
之。
(10)鲜海金沙30克,水煎服;有清热利水消肿作用。痄腮红肿不盛,而小便短黄
者可用之。 .
(11)老丝瓜1个,切碎,入砂锅内炒至微黄,研为细末,日服3次,每次9克,甩
黄酒或开水送服,连服3曰。有祛风活血,通络消肿作用.可用于腮肿而热象不著者。
2.饮食治疗。
,(1)全蛇皮(新鲜者佳)6克切碎.鲜鸡蛋1~2个去壳拌匀,食盐调味,用食油炒
熟,睡前服食。每天1次,连服3-4天。该方中全蛇皮祛风通络消肿,鲜鸡蛋扶正补
虚,对腮肿体虚热象不甚者用之。
(2)茜草30克,鸡蛋5个,放入砂锅中加水煮之,蛋熟后.去蛋壳,再入锅内文火
煮30分钟,取蛋食之(茜草气煎液勿食)。本方有行血凉血,扶正祛邪作用。对痄腮病
表热巳解.腮肿不消,舌质红绛者,可用此方治疗。
(3)绿豆30克(捣碎)、茶叶9克(纱布包),加水一大碗,煎成半碗,去茶叶包 .
加红糖适量服。方中绿豆红糖清热解毒而不伤正气,茶叶利湿而消肿,对痄腮病不论轻
重,均可服用。
3。局部敷药
(1)仙人掌去刺捣烂敷患处,每曰2次。
(2)鲜鱼腥草捣烂敷患处,每曰2次。
(3)新鲜侧柏叶捣烂,涂局部,干后再涂。
(4)取鲜地龙2~3条,洗净,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白糖,片刻即有渗出液。以棉球
蘸此液涂布腮肿处,范围略大些,每曰2~3次。
(5)取蟾蜍1只,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
接贴于腮肿处。约8小时即自然干燥而脱落.可以水浸湿后重贴或更换新蟾皮敷贴,直
至消肿为止。
(6)蒲公英20~30克(干鲜品均可),捣碎后,加入一个鸡蛋清及冰糖适量,共捣
成糊剂,摊于纱布上,敷于腮肿处,每天换药1次。
(7)连钱草洗净,加少量食盐,捣烂后敷于腮肿处。不论单或双侧腮肿,均同时敷
。两侧,亦可加天花粉一同捣烂外敷。 .
. (8)鲜蛇莓全草30~60克,捣烂成泥状,食油调匀,外敷于肿处,用纱布、胶布
固定,每天换药1次。
(9)青苔一把水挤干,加入石灰水上清液适量共捣,摊于菜叶或塑料布上敷患处,
干后重换。
(10)鲜野菊花或用其嫩叶一把,加冰片少许或石灰水上清液适量共捣,敷于腮肿
处,干后重换。
、 (11)鲜芙蓉叶一把,洗净捣烂处敷腮肿处。
(12)鲜马齿苋一把,洗净捣烂外敷腮肿处。
(13)鲜鸭跖草一把,洗净捣烂外敷腮肿处。
(14)天南星块根研粉浸于食醋中,5天后取浸液外涂腮肿部.干后再涂,不计次
数。天南星性辛温,与食醋共同外用,有消肿定痛作用。
[转归及预后]
正如前面所述,痄腮病可由瘟毒在表之轻证发展为温毒炽盛之重证,亦可因邪毒内
陷心包而成危重证。若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也可由表里俱实之证演变为外实里虚之
证。此外,由于邪毒盛衰与脏腑虚实的不同,还可出现并发耳聋或睾丸肿痛等证。这在
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一般来说,单纯之痄腮病,预后是良好的,经10天左右即可不治自愈。若治疗恰
当,则可于四,五天内痊愈。若邪犯少阳,内闭耳窍则常可造成一侧耳之永久性耳聋。
邪传厥阴至睾丸肿痛者\可经治疗而愈,不致影响生育能力。但是若邪陷心包,则可危
及生命。这些在临证时不可不知。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隔离患者,避免疫情扩散,在本病流行期间,避免与患者接触。
2.在流行期间,用连翘、银花、大青叶各15克煎水代茶(一人量),连服3天。或
用野菊花全草10克、柴胡6克、板蓝根6克、苍术6克、白菜根10克(为一人量),
煎水分2次服,连服5日。以预防传染。
二、护理
1.痄腮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燥热食品,还要避免酸性食物,以
免因味酸收敛,使邪毒难以发泄,并可减少对腮部的刺激疼痛。
2. 口腔要注意清洁,经常嗽口。也可用防风10克、银花或银花叶15克.煎水含
漱,每天4\6次。使口腔保持清洁.腮腺管口保持畅通,邪毒得以宣泄。
3。若邪陷心包,则当密切观察病情,随时予以对症处理。
4.若并发睾丸肿痛者,则应尽量避免走动,并以丁字带扎吊阴部,裤子应柔软而
宽阔,以免过多摩擦阴部,增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