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创作与“意象”
意象即表意之象,是文字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一般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标志。巜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室,融理以富术,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行;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也就是说写作诗文最终应依照声律和意象来下笔。
在楹联创作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的媒介作用以及作者对事物观察获得的情感而落实到文本上,形成整体鲜活的意象层面,那么读者会在内心重新生发,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意象不能与名物之词画等号。具体的名词能在人们的心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山、谷、河流、道路、树木、花朵、牛羊、鹰、鹊等的同时,我们脑海会相应浮现出相应的图现来。这是从概念符号转变为意象符号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具象性不能等同于意象性能。表象只涉及事物的外观,而非涉及事物的内在意蕴。而意象,内里包孕着作者对生活的活生生感受。联作中所显现的信息会体现出一种情意。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一副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字中有四个意象,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与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一个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将作者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旷,荒凉,干燥无风的情景传达出来了,这才称得上作品中的意象。同样,长河与落日圆分开也只是表象,组合在一起,才能勾画出,一轮滚圆的太阳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长河水面缓慢沉落,构成宏伟壮丽景观。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上下联共十个字,用了六个名词,把六种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山村拂晓图景:天边残月未落,茅草小店里传出几声鸡鸣,村边小挢的晨霜上,留下了早行者的一串足迹。明代李东阳评论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众多表象之间形成互补、互衬、互动的效果,让作者要表达的情意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可见,意象的巧妙运用对于楹联创作是非常好的手法,能让我们的作品韵味独特,妙意横生。
王继荣,女,网名为谷雨茗。省楹联创作基地、哈尔滨市文友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协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