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归课本:高中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三)

编者按:这些都是徐徐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备课和备考经验梳理出来的,可以说,抓住了这些经典篇目阅读、写作上的一些精华。讲真,徐徐老师并不是一个博学的写者,之所以能够写点小书,很多经验也大多来源于这些经典篇目。今天,徐徐老师特将自己这份已成学科网精品专辑的资料分享出来,只想助力一下高考学子,助力他们高考前对课文的回顾,让他们温故而知新,如此既可淡定心情,又可让他们于从容中遇见一份别样的收获。拖到文末,有下载方式。

《林黛玉进贾府》
1、前五回的序幕作用:交代了木石前盟、贾府人物、贾府环境、社会背景、全书总纲。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以林黛玉的行踪、见闻为线索为视角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情节有一次小高潮即初见凤姐,最高潮是初见宝玉。
3、贾府环境与“别家不同”表现在外观宏伟、布局考究、陈设华贵、仆从如云、礼仪繁复上。
4、人物出场方式各异。贾母直接出场,她是黛玉最亲的人,她出场可以带动一大批女眷出场。王熙凤是先声夺人、众星捧月式的出场。贾宝玉最后出场,是前文做足铺垫渲染后单身直入地出场,而且安排他两次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看宝玉,惊怪面熟;第二次出场宝玉看黛玉,笑叹面善。这样就写出了两人的心灵感应。两位舅父不出场,可以避免重复。
5、文章不断切换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写意与工笔交错,同时也可反映出观察者的性格。如众人看的是身体,凤姐看的是容貌,宝玉看的是神韵。
6、塑造贾宝玉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先抑后扬。
《祝福》
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称视角相结合的叙述角度和倒叙的结构方式来展开情节。
2、小说采用让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倒叙写法,既能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也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奠定全文冷峻悲凉的基调。
3、小说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么一个封建思想浓厚、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封闭保守落后、人们冷漠自私麻木的小镇中来演绎,寓示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里。
4、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鲁镇的人们以封建礼教为刀枪,自觉或不自觉地虐杀了她。
5、小说之所以“祝福”为题,一则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二则祝福是小说的典型环境,三则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6、小说之所以选择“我”这样一个有新思想、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但又软弱无力潜意识想逃避现实矛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一则“我”可作见证人,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二则因为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审视出鲁镇人们的麻木冷漠和祥林嫂的悲剧,同时通过“我”这样的人都在逃避,就更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
7、小说通过画眼睛手法突出了祥林嫂的遭遇。从“顺着眼”的善良安分到“眼角带着泪痕”的遭受打击到“直着眼、瞪着眼”的精神麻木到捐门槛后的“分外有神”到不让参与祝福的“失神”到行乞时的“间或一轮”,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
《老人与海》
1、桑地亚哥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勇敢、刚毅、坚强的硬汉子形象。他与鲨鱼进行了五个回合的搏斗。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从世俗的眼光看,桑地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么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与鲨鱼的抗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只要自己以一颗自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3、小说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4、行文具有海明威特有的简明、清新、干净的电报式风格: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没有过多的描写、多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多用鲜明生动的动词、意境含蓄凝练。
《蜀道难》
1、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意味,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三次出现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样一咏三叹,不仅强调突出了主旨,而且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形成了全文的咏叹基调,每一次咏叹出现就标志着诗意的转换和抒情的深化。
2、诗歌开头就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噫(yī)吁(xū)嚱(xī)”的前呼后拥中,在实词“危、高”无以复加的渲染中,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强烈咏叹的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3、诗歌写山高路险,既有正面描写,比如“高标、百步九折、扪参历井”等,更多的是夸张性的侧面衬托,比如“六龙回日、黄鹤不过、猿猱愁攀、以手抚膺”等。
4、本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的三个特征是强烈的抒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因为诗人热情的咏叹,所以飞流惊湍、奇峰险壑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大胆的想象表现在诗人其实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蜀道之难之险全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尤其是还采用了很多神话传说比如“蜀王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更添了蜀道的神秘色彩。而大胆的夸张在诗中更是比比皆是。
《杜甫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安史之乱”后,都是诗人晚年流寓夔州时,都是写于秋天,都表达了悲秋中的漂泊感,都抒发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诗风都沉郁顿挫。可以说诗中的悲秋,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可用一首小诗表达: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触景思故园】
形象为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诗眼为“故园心”。名句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整个巫山巫峡之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怨朝廷】
形象为王昭君。诗眼为“怨”,借古来咏怀(既讽今又伤己),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对比: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青冢”与“黄昏”的对比。首联先声夺人,用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诞生的惊天动地。
《登高》【重阳登高忧家国】
形象为秋江景色,诗眼为“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名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对偶、叠音、视听结合融合其中更添其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形象写照。
《琵琶行》
1、内容思路:时间角度: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从音乐的角度:送客闻琴、应邀弹琴、感言弹琴。
2、叙事详略: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3、音乐描写: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难写,就如同写“月光”一般。诗歌同样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段来写。正面描写表现为采用大量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玉、莺语、冰泉、银瓶、铁骑、裂帛)和一些拟声词(如嘈嘈、切切、间关)等进行描摹,侧面烘托表现为用听乐人的情绪(主人忘归客不发、别有幽愁暗恨生、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气氛的渲染(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衬托乐曲强大感染力。
4、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5、情感描写: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将诗人和琵琶女形象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共同沦落的遭遇表现为:都来自京都,都才能出色,都落魄失意。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6、名句欣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
《寡人之于国也》
比喻说理: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气势充沛:文章多用排偶句式,如第5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构严谨:三个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行文的论证思路也堪称典范: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比喻说理: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行王道
分论点一: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不违农时、不入洿池、以时入林  (养生丧死无憾)
分论点二:王道之成(四组排偶)
树之以桑、畜养猪狗、勿夺田时  (黎民不饥不寒)
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懂教化知礼义)
分论点三:王道之心(比喻对比)
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对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残忍
用“非我也,兵也”比喻“非我也,岁也”的荒唐
《劝学》
1、论证范本
提出问题(是什么):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为什么“不可以已”
原因一:学习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胜于蓝、冰寒于水、直木輮轮、受绳则直、金就砺利、人学知明)
原因二:学习可以弥补不足(思不如学、登高博见、登高见远、顺风闻彰、假舆马致、假舟楫绝、善假于物)
原因三:学习需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学习需要坚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学习需要专心(蚓用心一,蟹用心躁)
2、总分关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都很大,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方法是积累、坚持,态度是专心,那也意味着不能停止。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3、比喻论证: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共有20个比喻。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4、排比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5、现代意义: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过秦论》
1、史实论据
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对比论证
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
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排偶句式
文章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
《师说
1、对比论证
2、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4、整散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5、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动物游戏之谜》
1、动物游戏假说包括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等,动物在游戏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
2、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3、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比如“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宇宙的边疆》
1、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2、电视解说词
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象(情理扩展)。
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介绍顺序
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2、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3、文章传达了科学精神。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立论的角度:要小巧、要准确、要新颖、要深刻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1、论据的选择:准,具有针对性;真,具有可靠性;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新,具有鲜活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时代气息)
2、论据的使用:
裁,概括论据
理,分析论据
①正反分析法:“没有……,而是……”“不仅没有……,反而”
②假设分析法:“试想……”“如果(倘使 假如)……,那么(就)……”“若无……,怎能……”
③因果分析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④引申类比法:“都如那样”“......尚且如此,……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此类推”
缝:组合论据
排比组合:“从……到……”“当……的时候”“无论……还是……”
对比组合:正例、反例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记叙的不同,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文体特点本来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写作记叙文的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所以要尽量写得形象生动,而写作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服读者,首先考虑的自然是说理的需要,而把生动放在第二位。所以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1、称谓语:谦称、敬称、雅称、俗称、婉称、绰号等;
2、禁忌语:避讳、习俗、场合等
3、委婉语:避讳、请求、批评、拒绝等
4、客套语: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吉祥语等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2、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3、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决定解读不同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评价》
1、学习途径
2、学习计划和习惯
3、学习内容
4、学习个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