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冰棍儿在闽南语中这么多叫法?
在昨天的闽南语日刊中,我们调查了大家对“冰棍儿”的说法。在投票PK中,“冰条”大胜,“霜枝”紧随其后(霜枝党表示不服!),而“霜条”、“雪条”等说法也存在着少量的使用者。
不难发现“冰棍儿”在闽南方言区有五种以上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无非有以下两点区别:
1. 表示形状的语素是“枝”还是“条”。
2. 表示材质的语素是“冰”、“雪”还是“霜”。
01
第一条区别在北方方言区也是存在的,因为“冰棍”在部分北方方言区(苏鄂皖一带)也叫“冰棒”。闽南方言“枝”、“条”的区别,就类似北方方言“棍”、“棒”的区别。
02
那么第二条区别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般认为,这与气候有关。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各种冬天的气候现象十分丰富。相比于北方地区,闽南地区冬季的气候现象就比较单一,整个闽南方言区下雪十分罕见,沿海地区结冰现象在温暖时期(相比于小冰期)更是多年才得一见。“冰”、“霜”这两组概念在闽南就没有太大区别的必要,所以闽南地区传统上将“冰”称为“霜”,“冰”只作为文化词存在。
闽南地区早期把“冰块”称为“霜[sŋ1 ]”或“霜仔[sŋ1 a3]”,这种叫法相信对多数80年以前甚至是80-90年间出生的人并不陌生。但现在大家普遍将“冰块”称为“冰”。也就是说,“冰”和“霜”的区别实际是:“霜”是闽南固有的口语说法,“冰”最初是文化词同时也是北方方言的说法。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冰”由文化词走到台前,逐渐变成口语词,取代了“霜”。在可以遇见的未来,相信以“霜”为语素的词汇“糖霜[tʰŋ2sŋ1](冰糖)”可能会逐渐被以“冰”为语素的“冰糖”所取代。
那么潮州人为什么会叫“雪条”呢?这个和近年来广州粤语的影响有关。粤语区,尤其是广州一带和闽南一样,冬季0℃以下的气候现象较为罕见,所以广州话传统上将“冰”称为“雪”,把“冰棍儿”叫做“雪条”。现代潮州方言受广州话的影响,也将“冰棍儿”叫做“雪条”(老派有人称作和泉州部分地区相同的“霜枝”)。潮汕地区的另一个说法“雪批”,其中的“雪”字和粤方言的影响应该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除了“雪条”之外,其实“雪糕(冰淇淋)”、“雪柜(冷柜)”最初也是广州话的词汇,后来逐渐进入其他方言。
这么一来,相信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冰”这个语素在闽南方言区会有“冰”、“霜”、“雪”三种不同的称呼了:“霜”是闽南方言固有的说法,“冰”是文化词同时也北方方言的说法,“雪”是由广府粤语借入的说法。
文稿:熊猫 耶律楚材
排版:飞天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