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总在一念间——《论语》悟读【394】
公道自有人心在,
毁誉总在一念间。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我诋毁了谁?我赞誉了谁?假若我有所赞誉,一定是用事实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悟读】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这是岳麓书院讲堂中的一副长联中的一句。强调君子处世,是非由自我审察,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
本章夫子谈论的是君子在评判他人之时,须“以事明道,直道而行,不毁誉人”。
“毁”,称人之恶而过其实;“誉”,扬人之善而过其实;毁誉之重点是言过其实。如此毁誉,世之常见,究其根源,乃人性之弱点与好恶之情绪,往往超越是非之标准,评判之时,少了几许理性客观中肯科学。
弥子瑕驾着卫灵公的车探视母亲之病,摘了美味桃子,把吃剩的一半递给灵公。受宠之时,灵公夸他大孝大爱;色衰爱弛之时,此二事却成了他的大罪行;灵公之毁誉,在己之好恶。
关于评判之问题,夫子首创“春秋笔法”。左丘明总结道,《春秋》用词细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此笔法,避免直接表明自己对人对事之毁誉态度,通过精准地选择用词来定义,陈述事实,尽而不污,让事实自己说话,不做评判,是非曲直,心中有数。
钱穆先生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诋毁人,即成人之恶。夫子不去褒贬,用事实说话,事以明道,毁誉见于直道,直道自在人心,何须刻意毁誉。
《傅雷家书》可谓家书中的家书, 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家书中很大篇幅是在教傅聪如何做人,主要又强调了两点:其一,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格局,不仅要有私德,更要有公德;其二,平和的真诚的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毁之誉之,一念之间。评判之时,真正的君子,心存善念,立足事实,客观理性,公正不偏,守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