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天道?为何总感觉它神秘莫测?它真的玄之又玄吗?
天道,老子预设的万物母,所谓预设,就是临时起了个名称。天道神奇但不神秘,可知并非莫测,它在宇宙之前就已存在,并将“恒”存不变。但它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身边,在日升月落中,在四季的轮回中,在云行雨施的悄然无声中,在锅碗瓢勺交响曲中,在红尘滚滚的日常琐碎中……
它如风,如水,如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天道是怎么产生的?它如何作用于空间环境,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既然大道至简,我们就简而言之吧。
为何取名“道”,天道又是何物?长啥样?
【道】,就是人行道,由此及彼,通达之途径也。即可道之道。除了这个脚下的道,连同人类制作出来的一切规章制度、政令规范、秩序要求等等,都是“可道”之道,因为都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因此“可道”。
【天之道】,是“实存之道”的抽象引申。天,自然也、天然也。所谓天道,乃自然天成之道也。但很多时候,天道可以简称道。这个道也是通达之途径,通达“万物为一”之途径。
【它从哪里来】?不知道。但它“先天地生”,在时间之前,即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天地万物都是“道之子”,比如说宇宙有138亿年,那么“道”可能有238亿年,甚至千亿年万亿年,因为它是无极的,随你想象。总之,“先天地生”,宇宙由道而来。
【它长啥样】,没法描述,因为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人类给事物命名,依据的是事物的方圆、长短、大小、刚柔、颜色、用途等物理性状,而这个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没法描述定性,“强为之名”的名,也是“非恒名”的,假借的。
【基本概括】,天道既是万物的来处,也是万物的归处,还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和规范。
天道如何生万物,老子怎么看到的?
【万物生发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鸿蒙未开、阴阳未判之时,宇宙如同一个无限大的鸡蛋,或者就是一粒尘埃,或者比尘埃还小千万倍。那么,这个时候,道在哪里?这粒“尘埃”的内外都有道。
【气一元论】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学家宋钘、尹文有个“气一元论”,为东汉的道家王充、三教兼修的张载等人所继承。这一学派认为:“有物混成”之物,在天道的作用下,清轻者上浮,重浊者下沉,即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临界和合,又生第三种物质“和气”,有了和气,于是万物生发。万物若没有“和气”便只能在阴阳之间转换,生不出万物,和气才有无限生机,和气生财即此理。
黄老道学的这一观点为后世的老学研究者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非实指,而是泛指由少到多的生发过程。至于你认为哪种说法合适,我倒觉得只要能圆满自洽,便是“几于道”的释读了。
【一二三的过程为何看不见】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要是能看见,也就得道了。为何道生万物我们却看不见?因为我们没有“无欲”“有欲”地去“观”。做到了“恒无欲”,就可以看到事物内部的精微变化,“恒有欲”可以看到事物之间的不同(也有人认为是“观其所噭”,噭,大自然的声音,事物变化的声音。大音希声,只有提到的人才能听得到)。
【妙是精微,不是奥妙】关键就是这个观其妙的“妙”字,它不是奥妙,而是精微,精者,细密;微者,细微、隐匿不彰。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对应于“妙”字,也是对“无为”的进一步解释。
天道“无为”,“一二三”的生发过程随时发生,只是无心而生,“万物作焉而不辞”,一切顺其“自然”,自然,便是天道。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万物“自性如此”,自,自己;然,样子。天道本来就那个样子,就那个特性,他无需矫饰,不用做作,当生则生,当为则为;行于当行处,止于当止时,不强作,不妄为,故曰“无为”。
【无为即是“为之于未有”】“无为”,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作为,绝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辅万物之自然”,不做多余的动作,多余的动作都是事物发展进程的干涉。庄子云“人为者,伪也”,所以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朴,事物的本真,私欲,主观意愿。
天道与万物是什么关系?
道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它是天地万物之母、之根、之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之,德蓄之】往细了说,是“三生万物”,道生那个“混成”之物“一”,然后陆续派生出万物,并内附于万物,万物得道即为“德”,故云“道生之,德蓄之”,万物各自生发直至“复归于其根”,一直有“德”相伴。因此万物才能在各自的生发机制下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环。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人类是万物之一种,理当效法天道的“无为”,但人类不同于动植物,人类受贪欲的驱使,会破坏自然秩序,成为万物之害,因此属于“违道者”。人类不仅违道,而且还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因此老子告诫世人: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就是说:万物若不违道而行,世界将不复存在。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看看美国流感、新冠病毒肆虐、非洲蝗灾、温室效应……哪一样天灾背后,不是人祸:地下是人类掏空的,空气、水是人污染的,动物多样性是人“吃掉”的,无休止的贪欲最终必伤及自身。
天之道虽然无亲疏,但是人类若是自残倒还没事,可是他影响到了其他存在,宇宙万物的运行机制被破坏,如同一辆不受交规的车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势必要受到宇宙运行总机制的制裁,这是自然法则在发挥作用。
对此,诺奖得主汤川秀树深有感触: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人是怎么走向万物的对立面的?又如何回归天道,归于自然?
【从素朴走向机诈的过程】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就是说,人类的初期是有道的,比如婴儿、赤子。后来学会了辨识,有了分别心,于是争名夺利使人变得伪饰机诈,于是失道以后接着就失德,之后渐次滑落,失仁、失义,最后只有靠礼来支撑门面。而这个“礼”,正是忠信不足的标志。
【礼为何物?】礼是人们划定的条条框框,希望人能守住最后的底线,他跟尊尊亲亲直接挂钩,是等级观念的产物。既然等级分得那么清楚,谁不想上位?谁不想受人尊重?于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无所不以“礼”行之,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道”这个根本都丧失了,“礼”这个人性的粉饰物也就只能作为巧取豪夺的借口了,这不是把人类推向虚伪和愚昧吗?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浅薄,心存笃实而不虚浮巧诈。
【如何回归正道?】老子指出了背道而行的根源不在民,而在“上”。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既然人有分别心,谁不希望“好”,幸好标榜圣贤,学有榜样,于是攀比纷争;又喜欢炫耀显摆,天下的奇珍归之于一人之手,于是就会仿效,取之不得,则花样翻新、盗贼频出;人性之所以膨胀,迷惑,就是因为满世界都是声色犬马太蛊惑人心了。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诈伪之人不敢妄为。若能坚持“去甚、去大、去奢”的“无为”,则天下事没有不上正轨的。
天道很玄乎吗?
认为天道很玄乎不可认知的,是误读了老子的思想。误读源于王弼《道德经》中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错了吗?王弼没错,因为魏晋时期,内争加剧,礼教势衰,经学家们又要挣脱经学的繁琐的考据,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紧张关系(士大夫们吃的是儒家饭,却爱读老庄),于是想把道家儒家的圣人观统一于“玄学”之下,获得心理的平衡,为紧绷的心灵寻找一个安适的归宿,于是在“玄”字上狠下功夫,把“无”和“有”共同称之为“玄”,由此,玄被当做“无”和“有”的代称。玄学就此产生,影响中国文化近千年,直到南宋末,以至于今。
玄学以立言玄妙、行事玄远为宗,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由此不难看出玄学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他是偏于玄虚的。所谓超言绝象,就是说不清。这跟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背道而驰。
而在帛书《老子》和汉简《老子》里,却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有和无同出于道,其间的关系很玄妙,它是通达大道的门径。并没说“无”和“有”“此两者,同谓之玄”。这一点就连复旦大学的“哲学王子”王德峰先生也被蒙蔽了。
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道”处在运动状态之中,这种运动状态不是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事物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化的(关于为何要将原本处在中间位置的“道可道”章上移到第一章,本文不论)。
不可知论是玄学思想而非老子思想,这一点要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