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潮湿是怎么回事?

阴囊潮湿,中医称为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分经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病症。阴汗往往出现在50岁以后,但近年来中青年男性就诊的也为数不少。现代医学没有把该病列入疾病范畴,但中医对该病早有记录。《医林绳墨 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
  阴汗一病最早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列为男子七伤之第四伤,并认为系内伤肾虚所致,用牛膝、续断、杜仲、山萸肉、苁蓉、天雄等补肾药治疗。
  《诸病源候论》和《医鉴》也将其列为男子七伤之一,病理为肾气亏损。到了明清之期,将此病摒于“七伤”之外,或列于“汗门”,或列于“杂病”,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和论治上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张氏医通 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男子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
  又说:“阴痿弱而两丸冷,阴汗若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选用。”《医学准绳六要》则认为:“阴汗阴臭,俱下焦湿热,酒面厚味过度而然。”可见,古人认为阴汗由湿热下注或肾阳不足引起,治以清热除湿或温阳敛汗。
  阴汗之病多因湿热所伤和阳气亏损所致,与肝肾二经关系密切,外阴系肝肾二经络循行部位。肝疏泄,肾固摄,肝经湿热下注,热则腠理疏松,汗府疏泄太过;或肾之阳气亏损,肌腠失摄,汗液外泄,终致汗出太过。治疗阴汗,应从肝肾着手。其治以除湿敛汗为总则,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湿热下注之实证和肾阳亏虚之虚症,故其治又随症施治,辅以清热邪或益肾阳之法。
  此外,治法上宜内外配合。生活上应调畅情志,避免郁怒伤肝,勤洗涤,保持阴部洁净干燥,忌食辛辣厚味,加强身体锻炼,房事有度。
  经内服中药及外用中药,多数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取效,部分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