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祖孙三代入党的故事
1938年1月,我的外公陈克斌(陈克彬)又名陈景文在抗日烽火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后的1998年7月,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个场景,一颗红心
场景一:1931年,邹西革命志士步云亭到邹县四区(田黄区)任区长,首先结识了聂秀轩、张景洲、左瑞五、冯保太、陈克斌、杨善堂等田黄地区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并通过他们宣传共产党,灌输党的知识,为邹东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陈克斌与其相谈甚欢,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1938年1月,中共邹县县委书记彭建华带县委工作组在邹东开展活动,以邹东一批共产党员为基础,建立了中共邹东分区委,指定聂秀轩任分区委书记。邹东分区委建立后,先后发展党员87人,并组建了11个村支部,指定的11个村支部书记是:孔祥琛、马达、杜荣楷、杨善堂、罗西亭、刘传清、孔凡荣、陈景文、冯惠民、田北庭、孔令玉。(在中共邹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邹城革命斗争纪实》中,聂秀轩写的《邹东抗日斗争史况回忆》有记载。)
中共邹东分区委及其领导下的11个村支部,是邹东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批党的基层组织。邹东分区委的主要工作是成立群众性的自卫团,有组织的反抗顽军摊派的公粮,并通过工作瓦解顽军的武装力量。作为分区委下属的田黄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克彬积极支持配合邹东分区委的工作。
1938年1月的一天傍晚,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山东。在邹县田黄镇颜母庄村外一个麻杆地里,几个人影神秘地聚拢在一起,他们个个神态庄重,我的外公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入党介绍人彭建华、冯起、聂秀轩等人的带领下,举行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同年经组织指定,外公担任田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抗战时期,他先后在颜母庄小学、后峪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吃住在村民家里,很少回家,他的不少家人和学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小山战斗,参与创建邹东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军筹粮筹款、支援前线。解放后任田黄供销社首任社长,文革前离岗返家。1985年去世。
场景二:六十年后的1998年七一前夕,邹城镇机关大礼堂,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面对党旗,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成了像外公一样的人。在和平年代,我更加体会到外公当年'提着脑袋干革命'的艰难,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使命与担当。
出生入死,初心不变
外公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在附近十里八乡颇有名气。每逢春节前夕,外公都要为村民写春联,借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大舅爷爷、三舅爷爷和大舅也先后参加了革命。大舅爷爷鲍宜香是地下交通员,三舅爷爷鲍宜全和大舅陈瑞甫于1941年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正值抗战最困难时期,八路军纪律严明,每驻扎一地,不向当地群众筹募粮款。没有粮食吃,就吃山上的烂枣,吃了几天,枣皮不易消化,不少人患肠胃病,有的人还流鼻血。后来又用柿子皮和梗子磨碎,与野菜、豆饼、花生饼、地瓜叶、杨柳叶掺在一起吃,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地瓜干成了珍贵食品,只给伤病员当保健饭。
1939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组成南下挺进支队,奔赴邹东山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敌伪欲乘挺进支队立足未稳之机,扼杀这支抗日武装。6月21日上午8时左右,扼守小山的八路军二连战士为吸引日寇,掩护大部队转到外围歼敌,便利用大石满山这一有利地形,向日寇发起了攻击,小山战斗打响。战斗持续了一整天,178名八路军战士打退了2000多名日寇数十次冲击,终因寡不敌众,在给敌人重大打击后,20余名战士撤离了战场。此时,外公他们尚不知道八路军战士已经撤离战场,仍旧挑着煎饼、馒头和咸糊涂,给部队送饭。走到半路,方知部队已撤离。他们便掩埋了烈士遗体、打扫了战场。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
一天,外公和几名同志进驻鲁源村发动群众抗日,连住了三天,外公考虑此地不宜久留,于是建议连夜转移。有一名王姓同志住在岳父家里,没有撤离。结果,当夜被敌人抓去杀害。因为听从了外公的建议,其他几位同志得以安全撤离。事后,外公被人怀疑通敌,怀疑他的人说:你怎么知道敌人当晚会有行动?当然这与外公谨慎的工作作风有关。外公此时有口难辨,被自己人误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虽然被误解,但外公一直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干好革命工作。
有一次,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田黄后,外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不让一粒粮食留给敌人。但由于时间仓促,有少部分粮食来不及运走,便将粮食装到大缸里埋藏在一个水井附近。这时,一名国民党军官的战马突然掉进井里,这名军官便命令士兵在水井附近挖沟解救战马,埋藏的军粮被国民党士兵发现,但不知何故,他们既没焚烧,也没抢走。事后,有人猜测,也许这些国民党士兵大都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不喜欢地瓜干、高粱米的缘故吧。其实,我人民解放军马上攻打过来,国民党军队害怕被歼,匆忙逃窜,来不及抢走粮食,被救上来的战马没跑几里路也死了。
作为一个'红三代',我对党、对社会主义怀有朴素的感情。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发扬外公的革命精神,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在三尺讲台,奉献我无悔的青春;在精准扶贫的征程里,留下了我的足迹;在乡村振兴的队伍里,有我忙碌的身影;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每经过一个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着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我都由衷地感到高兴,不由得对党充满无限崇敬之情、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