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三)
这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语感心理机制》的第一节《语感图式及其结构和生成》。
语感图式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基础,是一个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系统,包括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单元。从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到,要想语感更好,那就要丰富孩子的语感图式。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知识单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诸如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中已经成为无意识的组成部分的观念,经验,体验。往往是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能够感知但不能说明白的。
我们反复提及无意识,会让人决定没救了,这无意识怎么搞?其实所有的无意识都是人的观念、经验、体验等来积淀的。语感图式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会解决掉我们那小小的失望。语感图式的三个层次结构分别是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形式结构用这样一个例子就能看得很明白:
“你去吧!”这句话,由“你”+“去”+“吧”+“!”组成,这样的句式结构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换,比如可以把“你”换成我,或者是甲;可以把“去”换成来或者是走。这是在语音结构形式的变化,那后面的“吧”和“!”则依据说话的情境,比如有同学邀约我出去玩,然后爸爸说:“你去吧!”我不想做某件事情,家长非得让我去做,说出来的“你去吧!”则是完全不同的意味,这是语义结构形式。孩子只有丰富这样的语感图式,才能准确理解或者表达言语作品。
这也就牵扯出了语感图式的情境结构,即词义和句义以及对词和句子的理解有赖于词和句子产生的情境和听、读这些词和句子的人。意向结构则是任何人都不可遏制的根深蒂固的生命意向对应着自己的语感图式。用下面这个图就能很好地看清,我们频频提到的无意识,它的“行走”路线:
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就相当于灵魂,形式结构就是附着这个灵魂的肉体。
语感图式的生成可以从两个角度考量,一个是从内到外。就是潜藏于无意识中相对抽象的意向在现实情景中具体化了;潜藏于无意识中相对抽象的相联系的形式结构也在现实情景中具体化了。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多用。就像一个经常上台主持节目或是讲话的人与一个从不上台做这些的人,最初始,这两个人脑子的语感图式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后者因为经常在现实情景中具体化,这样的一些经验、体验就会积累,自然无意识也就会被强化,从而舞台经验、主持经验越来越丰富,这方面的语感自然也会提升。
这个例子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语感图式的生成,那就是从外到内。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有的是有意识接收,大部分都是拒绝,但是不管你有意识接收的,还是拒绝的,在一定的时间后,有意识接收的会淡忘,但是它并没有消息,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的状态;拒绝的,也没有离开,直接就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如果在某种机缘下,这些信息被归纳,建构形成无意识心理从,那么后来的信息就会自动被归纳,部分无意识心理从就会“壮大队伍”,在情境中作用于言语主体,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