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基于华中地区饮食文化促进当地居民合理膳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是孕育了一方的饮食文化。因地处长江中游、湘江和洞庭湖流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并经过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浸润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华中地区形成了以各地荟萃兼容并蓄为特征的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融合和创新之地。
如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华中地区居民需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特点,提倡营养膳食和健康饮食习惯,以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华中地区具有鲜明的饮食特点。
一是精于烹制淡水鱼鲜。湖北位于长江中游,而湖南位于洞庭湖流域,盛产各种淡水鱼类及水产品。楚菜的清蒸武昌鱼、湘菜的剁椒鱼头均历史悠久、闻名中外。
二是擅长蒸、煨、腊等烹调技法。楚菜擅长蒸、煨,蒸菜中影响最大的是粉蒸,粉蒸最有名的是沔阳三蒸,即蒸肉、蒸鱼、蒸菜;楚地人爱煨汤,汤品繁多,其中最喜爱的是莲藕排骨汤。湘菜擅长煨、腊,煨讲究微火烹调,味透汁浓;腊则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烟熏制品有湖南腊肉。
三是普遍嗜辣。湖南有句俗话说“无辣不成宴”,湘菜以酸辣著称,油重色浓。华中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导致气候湿冷,而辣椒有去湿避寒的功效,喜嗜辣便成了湖南人的共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是早点多样、小吃丰富。华中地区小吃非常丰富,这与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湖北和湖南位于我国中部,交通便捷。武汉和长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孕育了华中地区兼容各地风味、广收博采的饮食文化特征,衍生出众多早点、小吃,如热干面、三鲜豆皮、臭豆腐等。早餐、小吃多样化也说明了华中地区饮食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体现了接地气的特质[1]。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膳食的平衡性就一直被关注。《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营养配餐主要是根据营养学、膳食平衡的理论知识,配制出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餐饮产品[2]。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以多蔬菜水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地区模式,代表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具有这些膳食特点的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结合中国营养学会在全国多地区同步开展的《饮食文化和饮食行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华中地区居民的膳食习惯目前仍存在肉类摄入较多、而水果、豆制品、乳制品摄入较低及关注力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湖北地区的居民早餐多以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油条等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为主,在进行营养搭配时,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豆浆、牛奶等。同时,也可适应性的摄入富含优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杂粮粥、玉米、紫薯等谷薯类食物及其制品。不仅如此,华中部分地区居民喜食辣味,有些人甚至是无辣不欢,而此类食物在烹制过程中,很容易伴随高油、高盐。因此,在每餐食物搭配过程中也应适当减少重口味食物的摄入,优先选择烹饪方式相对清淡的菜肴,例如清炒时蔬、清蒸鱼虾等。
公勺公筷和分餐制是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遏止食物浪费的重要抓手,新冠疫情后在湖北和湖南居民的认知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推广措施有待完善,总体效果有待提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分餐制制度落实的监管力度,餐馆应提高相应服务技能以满足“位上餐”的需求,社区应通过宣传栏、宣传活动来帮助居民提高分餐意识、培养分餐习惯,让分餐制成为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