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灭太平天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闽浙地区,左宗棠选择这样做
引言
左宗棠的一生,总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主。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总是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每到一处就注意安顿民众生活,竭尽全力减少人民的负担和痛苦,切实地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闽浙地区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农业破坏严重。攻灭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对此深感痛心。为此,针对百废待兴的闽浙地区,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恢复和发展生产
面对在太平天国期间造成的“地无人种”的局面,左宗棠一方面鼓励农民和士兵开垦荒地,一方面又在军饷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粮食和钱财用来赈济灾民,并筹资采买稻种、豆种和耕牛等,令一些不参加作战的士兵耕垦驻地的荒地,并用优厚的条件招徕邻省的农民开垦浙江的荒地。他的这一措施,使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造成的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除了鼓励开垦荒地外,他还命令浙江各地州县清理河道,整顿水利设施。面对一片萧条的商业,他采取“以商代赈”的方法,下令那些富商大贾收锡、铜、铁、铅和茶叶等,用粮食作为拣茶的工资,雇妇女拣茶。
最后,针对福州地区养蚕缫丝业的优势他在福州广设“蚕棉馆”,向各府县推广种植棉花和养蚕栽桑。
整饬吏治
自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做幕僚以来,他就十分注意吏治的整顿。在此期间,他深深地感到,吏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以及封建统治的兴衰。
当平定太平天国后,针对闽浙官场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开始着手在闽浙整顿吏治。具体措施为:“察吏”、“训吏”、“恤吏”。所谓“察吏”,是指只要是劣迹斑斑的贪官,一经发现属实,立刻上奏朝廷,绝不拖延。“训吏”是指对官吏在思想道德上进行训诫,使其恪守为官之道,即所谓“训之使不至为恶”。“恤吏”是指在经济上裁减州县浮收钱粮的同时,又根据官吏的实际情况,对其给予一定的照顾,使其略有余财。发给一定的养廉银,使其不至于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左宗棠在闽浙地区整顿吏治的措施,虽然不能完全根除当时晚清官场的腐败情况,但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闽浙两地经济的恢复。在这一点上,与那些庸贪大吏相比,左宗棠无疑要清明得多。
三、改革盐法
1840年前后,两江总督陶澍在魏源的协助下改革盐法,但由于后来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而被迫停止。左宗棠剿灭太平天国后,继承了他们的做法,重新对两江地区的盐法进行了改革,他取消了杭、湖、嘉、松四所获清廷特许的盐商收购运销的专利特权,统统改行票盐法。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不仅杜绝了盐吏的贪污,降低了成本,让老百姓吃到了便宜的食盐,而且使清朝的盐税也增加了。
此外,他一面开市招商,一面对杭州中河、余杭南湖进行修浚,同时准备修浚西湖,以“通商惠工”。左宗棠还制定了厘税规约促进商业流通,他在浙江实行自行指定的“两起两验”之制,与江苏的“节节抽取”相比,至少有了明确的定额限制。
四、开设书局
在征剿太平军期间,左宗棠发现,太平军所过之地,儒学经书十之存一,太平天国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儒学权威。为此,他决定振兴儒学,消除太平天国的影响,重新确立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绝对权威。
基于此,他先是在宁波设置书局,重印四书五经。攻下杭州后,他又在城内设立翻刻儒家经典的书局。在福州等地,他开设“正谊堂书局”,印发河南理学大家张伯行的《儒先遗书》55种,在各州县书院散发,力图将这项工作作为培养士人、劝导向学的关键。他的这一措施,对经历了太平天国冲击的闽浙百姓,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总结
正是左宗棠的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才使得腐朽的晚清官场出现了一抹“亮色”。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以及推动下,浙江成了在经历了战争的各省中农业恢复最快的省份。他所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对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但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恢复了惨遭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