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什么苦了吧唧的?
在给一些人开药的时候,总会遇到瓶颈。并不是因为疾病复杂药方难开,而是因为患者说:“怕苦!”
顿时,一股弱者的气息迅速由内而外地迸发出来,刚刚还高谈阔论自己叱咤风云的骁勇史,如今再看眼前的人,却宛若一个怯弱的孩童。谁能想像得到,一个身经百战的彪形大汉、一个公司企业的核心人物、一个争强好胜的巾帼强人,居然最弱最怕的方面是这么个小事。看看儿童医院的孩子们,怕疼怕打针的是普遍现象,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就哭,长大了虽然不哭了,但有些人的“白大褂型高血压”也是那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作为医生,一方面要照顾到患者疾病本身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适当地改用其他药物,以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愿望,病人生病本身就挺痛苦的了,这点愿望还是尽量满足吧。可有些药不得不用,就要哄着病人:“乖噢!”
中药为什么会是苦的呢?
味蕾的感受,综合起来说,有酸、有苦、有甜、有辣、有咸,除此之外,还能感受到涩等感觉。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应该均衡,然而现在的饮食谱系发生了偏差。
在饮食上,往往甜味的比较多,尤其是西式糕点、饮料。因为甜的入脾胃,人们会比较喜欢吃,而且越吃越想吃,这也是西餐厅的营销策略。这样吃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吃多,超过了脾胃所能承受的负荷,就好像洗衣机里放入了满满一桶的衣服,转筒就转不动了,身体里塞进去的这些饮食,其中的营养难以转化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就变成了负担,就堆在了身体里。于是就造成了肥胖、血脂增高、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等等,长期如此还会撑坏了胃。
曾经在海边地区的人吃咸的比较多,这是“近水楼台”影响的生活习性。后来,还有一些贫穷的地方,一大家子吃饭就俩菜,这也没办法,炒菜时就多放些盐,吃两口菜就齁着了,赶紧扒拉半碗米饭,过一会也就都吃饱了。现在的饭店、单位食堂,往往都靠着味精、鸡精来调味道,也是咸味的。无论是食用盐氯化钠,还是味精谷氨酸钠,钠离子的摄入应该限定控制在一定范围中,既能够保证身体中无机盐的平衡,还不能够因此影响血液、肾的正常功能。如果钠摄入过量的话,皮肤发黑、血压升高、造成肾病。顺便说一句,现在还有一种商品叫“低钠盐”,实际上是用氯化钾代替的,而钾离子摄入过量的话,会对心脏有一定的影响。不要为自己“重口味”找借口,该控制还是要控制一下的。
酸,更多是醋的食用。且不说山西的老醯、镇江的香醋,就单说整个北方,每逢佳节必吃饺子。比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头伏饺子二伏面”、“立秋饺子立春面”、“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谁家过年不得吃顿饺子,借钱买韭菜也得包饺子吃”……再比如“送客饺子迎客面”,客人下次可能不再来,但是既然来了要走,咱就得吃饺子。中秋节吃什么,月饼那是零食啊,等晚餐吃完饺子再吃月饼。这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饺子呀!饺子就酒,不一定越喝越有,但是吃饺子必须得蘸醋。中医认为酸会耗伤脾之气,会使肉和唇皱缩;现代医学也认为,摄入酸会帮助消化,但胃酸分泌过旺者、胃溃疡者应该忌口。
各种味道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味觉,但辣却是触觉。人体中没有感受辣的细胞,辣实际上是一种轻微的疼痛感。可以试试看,如果把辣椒油滴在手上,也会感觉到火热般的灼烧感。所以旧社会时让人招供,并不是单纯地往嘴里灌辣椒水,更是把辣椒放在眼睑、鼻腔等处,痛痒难忍!辛辣会加快血液流动,既能开胃,促进消化,又可打开皮肤的腠理,使之发汗。在南方盆地地区,又热又潮湿,饮食偏于辛辣,湿热亦随之而解。吃这一顿饭,和做有氧运动也差不多了。过度食用辛辣,难免就会耗气,对肌肉也不好。
当我写到苦味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味道几乎远离了人们的餐桌。偶尔地,有些人会买些苦瓜、有些人会找些苦野菜,清清火。但想来一整年也吃不了几次,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那些在餐桌上侃侃而谈的中老年人,“想当年,我们那时候……”都在忆苦思甜,而在真正的饮食上也是如此,苦味成为了回忆,全都想着吃甜了。当人们很少吃苦味饮食的时候,对苦的耐受程度就没有那么强了,轻微的苦味就会引起难以接受适应。过度食用苦味,会直接败胃,会伤人的阳气,反之,如果一点苦味都没有呢?众所周知,苦味药往往都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消掉由温热所造成的炎症表现;若还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那么就可以清除身体内的各种毒素。有人指出,蒲公英可以防治癌症,这种说法虽说偏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但至少对于热性的情况来说,蒲公英既可以当作广谱抗菌药,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消掉炎症。不过,对于寒性的人来说,应该慎用苦味的药物,治疗疾病时应遵医嘱。
中药确实是有苦的,比如治疗急性的火毒,但却不都是苦的,比如偏于补益的药物是有些甜的,比如偏于发散的药物是有些辛而香窜的。但由于现如今人们对于苦味的感觉阈值已经降低,稍微一点点苦味就会识别,然后对于这种陌生味道引起极强的不适感。舌头好像从来就没遇到过这种味道啊!一般来说,人类的感觉可以从5%浓度的蔗糖、2%浓度的食盐、0.0012%浓度的醋酸之中分别识别出甜、咸、酸的味道,而对于0.00005%浓度的苦味则更是敏感,其实这也是对人类身体的保护,因为大部分具有毒性的食物药物都是苦味的,这也是上天造人的时候写进基因里面的比率。但并非所有的苦味都有毒,于是,这也就成为人类对于苦味饮食或药物的一种甄别与挑战。可能苦味并不明显,但是相比其他味道而言,已经将其本身的力度放大化,同时出现了对苦味的恐惧心理。这也就成了“不怕鬼,就怕苦”的状态,因为鬼是看不见的,而苦却是实实在在的,要顺着舌头喝进胃里,怕在心中的。连喝酒的辛辣都不怕,却怕中药的苦;六十多度的“闷倒驴”都闷不倒,却见到中药望而生畏。这和很多人怕打针一样,内心把痛和苦过度地扩大化了。所谓辛苦,所谓痛苦,所谓中药苦,说到底能有多苦?这多少都存在着心理因素的影响。怕苦的人难以突破自我,被自己内心的怯懦所牵绊,躲在角落里,始终不敢迈出揭开黔驴技穷的这一步。
中药为什么就那么那么那么那么苦呢?引用曾经有人解释中药的疗效,当时时髦一时但现在已经过时的说法,主要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