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冲刺小说、散文、诗词鉴赏类阅读题及写作答题技巧汇总

2021高考语文冲刺

小说、散文、诗词鉴赏类阅读题及写作

答题技巧汇总

小说阅读

一   情节类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 形象类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三   环境类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四 主题与语言类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2021考前冲刺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

一、手法类

(一)情节的叙述手法

思考角度: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2.叙述方式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3.结构特点

以……为线索(双线结构\明暗线交织)

以……为话题引入故事

通过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内心独白\自述)

穿插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讲述相结合)

蒙太奇式(各个场景之间来回转换)

铺垫、悬念、伏笔与照应、突转、意外与巧合、对比或衬托、抑扬

(二)人物塑造手法

思考角度: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形成了对比或衬托)

(三)主旨呈现特点

思考角度:

小中见大

卒章显志

(四)语言特点

思考角度: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口语化等

散文化笔法

(五)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

思考角度:

动静、虚实、色彩、点面、感官、写景顺序(远近、俯仰、时间顺序等)、白描

例1: 《窗棂上桂串红辣》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①  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例2:《左二老爷》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①  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

②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

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居然成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这样的安排,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例3:《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铺垫。本文标题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但在米晓岚“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却用了不少的篇幅写其他人,这是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做铺垫,为故事高潮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②对比。“处长”“老板”的“城市”生活与军人严亮的边疆生活形成对比,聚会开始时充满笑声的热闹气氛与最后一个故事讲完后“没有人说话”的寂静沉重的氛围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③以小见大。本文截取的只是军人返乡与同学聚会的一个小小场景,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场景之中,通过军人对爱情的抉择,展示出他们平常外表下所蕴含的令人动容的真情与品格。

二、作用类

1.【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结尾处都写)\\使情节完整(结尾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情节紧凑集中、简洁、不蔓不枝(以……为线索)\\情节突转,使情节具有戏剧性

2.【人物】突出谁的……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3.【主旨和情感】暗示、点明、深化、升华主题(开头不深化,结尾不暗示),表达了……的情感。

4.【内容】概括文本写了……内容或特点,交代了……(身份,原因,背景,时间,地点)

5.【结构】先考虑线索,其次考虑位置,如下: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与前文……照应

开头中间结尾都考虑:与题目、与上下文的呼应关系(首尾呼应时,加上结构严谨)

6.【手法(共有的)】

侧面烘托,对比衬托(凡是写A写到了B都有,可以是景、或者A之外的人、物)

修辞(三比一夸,象征(物出现),双关,化用引用等)

抑扬、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倒叙、插叙

(一)题目的作用

思考角度:

1、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2、情节:突出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集中

3、主题:揭示/暗示/深化主旨等

4、内容: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小说背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5、结构:线索,总领全文

6、手法: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写物)、修辞(双关、反语、比拟、比喻、引用、夸张等)

7、效果:新颖奇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矛盾,文化底蕴,诗意美等

例1: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断桥》)

①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

③主旨和手法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④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结合全文,加以分析。(8分)(《花瓷细腰鼓》)

①情节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湊聚焦。

②形象和手法上: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

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

③主题上: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老朱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例3: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阳光路十七号》)

①内容:“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

②主旨: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③手法:“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

④结构:是小说的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二)插叙的作用

人物: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情节:对代造节补充说明,更透彻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情节完整/推动情节发展

主旨:突出主题(主题具体化)

内容:丰富了小说内容

结构: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呼应。

手法:插叙

效果:避免平直叙叙,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富于交化

例如:《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②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主题:深化主题;

④内容: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丰富文章内容,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⑤结构: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

⑥手法:运用插叙的手法;

⑦效果:无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1、概括了环境……的特点;2、交代了时间、地点;3、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勾勒;4、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5、渲染……氛围;6、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开头)

人物:1、侧面烘托或者对比反衬人物……性格,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2、写出了人物……心理,3、暗示人物处境或人物的命运。

情节: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出现转折;2、引出下文,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或引出下文某一情节(开头或中间);3、照应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呼应上下文;照应题目(开头、中间、结尾)4、线索

效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结尾)。

主旨:点明、升华、深化……的主旨。

读者:吸引阅读兴趣(开头)。

作者:表达了作者……情感。

例一:《一小时的故事》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

2、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的心情;

3、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作铺垫。

例二:《孝顺女儿》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1、人物:凸显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性格。雨越下越大,父亲双腿湿透,却依然为子女考虑,更能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

暗示人物的处境。“雨”一直在下,始终没停,父亲最终双腿湿透回家,暗示了父亲生活的寂寞与凄凉。

2、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父亲就是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去看望小儿子并最终独自回家的。

3、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人深思。

(四)开头段作用

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暗示或点明主题

内容:概括段意,交代原因、背景、人物身份

点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结构: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尾;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手法:倒叙 侧面烘托 对比 反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文章内容

例如:《七岔犄角的公鹿》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人物: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

2、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两人的争吵与冲突,才有了“我”拿着父亲的枪打猎的结果。

3、主旨:暗示主旨,表现“我”对亲情的渴望。

4、内容: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

5、结构: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手法:无

7、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以两人冲突开篇可以吸引读者,将读者快速带入文章的     具体情境

(五)结尾段的作用

1.形象: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2.情节:使情节完整,出人意料。

3.主旨:揭示主旨,升华(深化)主题+(主旨具体化)

4.内容:概括内容,抒发了对……的情感。

5.结构:首尾呼应,照应题目(开头、上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6.手法:以景结情等(含蓄)

7.效果: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B回味空间,想象余地

例1:《窗棂上挂串红辣椒》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人物形象,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3.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

4.内容:无

5.结构:照应题目

6.手法:无

7.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例2:《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本: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板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人物,无

2.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享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3.主题: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味带来的亲情的渴望以及自己成长。

4. 内容:无

5.结构:与前文设置的伏笔相呼应(“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与标题“一种美味”呼应。

6.手法:无

7.效果: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诡异的光,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补充常见四种结尾方式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猛烈撞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偷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六)某一情节的作用

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形象

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使情节完整 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主旨:突出主旨,深化主旨+(主旨具体化)

内容: 段意,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情感

结构: 引铺 总领全文 照应//承上启下(中间)/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结尾)

手法: 对比 反村/衬托(烘托) 欲扬先抑 特别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效果: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丰富人物形象、使行文富于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 含蓄蕴藉,言有尽意无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例1:《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人物:表现了严亮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士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钻研业务以及胆大心细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结:丰富故事情节。吃蝎子的故事丰富了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增加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内涵。

3.主题:暗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军人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土解决实际问题的赞美

4.内容:无

5.结构:引出下文,正是在严亮“吃蝎子”的故事被评为“今晚最精彩的故事”之后,米晓岚才讲出“最后一个故事”,将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6.手法:侧面烘托

7.效果:无

例2:《左二老爷》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5分)

1.人物:表现了包拯和县长的明察秋毫、铁面无私

2.情节:推动了下文左二老爷收山的情节

3.主题:暗示主旨,表现了左二老爷识时务

4.内容:表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暗示了长袍客的身份和此行目的

5.结构:承上启下

6.手法:无

7.效果:无

(七)某一人物形象作用

(1)形象:

以个性(个体)显示共性(类型)(以点带面);比如:《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中的严亮、《祝福》中的祥林嫂。

(2)情节:

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变。

(3)主旨:

①借助主要形象的主导性格特征,揭示主旨;

②借助形象的际遇、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或时代变化;

③借助形象,体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思考或情感取向;

④借助次要形象反衬主要形象,间接突出主旨。

(4)内容:

(5)结构:

①线索,贯穿或连缀故事情节;

②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动,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6)手法:

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侧面烘托、对比、反衬。

例1: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花瓷细腰鼓》

①人物: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

②情节和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③内容:“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④结构:无

⑤手法:侧面烘托鲁老师形象

⑥效果:无

例2: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6分)《谎言》

①手法+形象: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侧面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②情节+效果: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

③主题:表现了对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赞扬,对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的批判。

④内容: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

⑤结构:无

(八)某一物的作用

1、 人物:衬托人物品格,突出形象或情感。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品格的映衬。

2、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线索,使结构严谨,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

3、 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氛围,暗示社会环境,奠定基调。

4、 主旨:暗示或深化主题。

5、 手法:象征、双关等。

6、 受众:吸引读者,想象空间。

例1:《雕花烟斗》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①情节: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

②人物:凤尾菊使老范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它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

③  主旨:凤尾菊是单纯、温厚、自然的人情的代表,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例2:《花瓷细腰鼓》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①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点出位置),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环境)侧面烘托鲁老师品格的高尚。(人物)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点出位置)渲染冷清的氛围,(环境)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人物)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点明位置),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主旨)

例三《汽车等待的时候》小说首、尾两次写到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①首尾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用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情节)③有讽刺意味。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主旨)

例3:《汽车等待的时候》探究“汽车”在小说中的作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1、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①以小见大,汽车是作者用来描写社会虚伪、爱慕虚荣现象的载体,借此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②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③穷人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假装穷人,令人啼笑皆非,体现作者对这一社会反常现象的思考。

2、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通过姑娘强调自己是汽车主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汽车为载体,揭示人物的真实身份,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③结尾点明谁是汽车的真正主人,充分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3、使情节结构更合理、完整。①“汽车等待的时候”发生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②以年轻人坐车去俱乐部为结尾,情节完整,富有戏剧性。

(九)小说某一写法的好处和作用题

1.使小说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2.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暗示人的命运。

3.使主题更加突出。

4、叙事中心题侧重内容的集中表达,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段落结构题侧重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的分析。

例1:(《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使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2)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3)语言简洁明快,一句一段,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有一种诗歌的音韵之美。(4)环境特点鲜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衬托了主人公美好心灵。

例2:(《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小说以一条狗的经历作为叙事中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狗的经历为线索,串联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以狗为叙事中心,通过狗的命运变化来暗示人的命运变化,构思巧妙,引人入胜。③通过一条腐败狗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小中见大,使主题的表现更加含蓄、深刻。(每点2分,共6分)

(十)小说中两次写到…,有什么作用?

总:两段之间的关系或共同的作用 / 前后照应(必有)

如果两段句子完全一样,就是反复的手法

分:第一次写的主要作用

第二次写的主要作用

例如:《汽车等待的时候》)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①首尾(前后)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

②用书巧妙地引出下文并为两人的交谈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④  有讽刺意味,突出了主题。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

(十一)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真实性、见证者、亲历者、讲述者、便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客观、自由

(十二)“我”的作用

1、人物:突出人物形象

2、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3、主题:突出(或暗示)主旨

4、内容:无

5、结构:线索

6、手法:对比反衬,衬托

7、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例如:《祝福》中“我”有什么作用?

①人物:通过“我”视角与心理活动,突出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愚昧可怜,鲁四老爷的封建迂腐等;

②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主题:通过“我”思考,深化主题;

④内容:无;

⑤结构:“我”是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使情节结构紧凑;

⑥手法: 无;

⑦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十三)明线和暗线作用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素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做暗线。

1、结构、情节:情节结构集中紧凑/跌宕起伏,发展脉络清晰,

2、人物形象:凸显出人物形象

3、主题: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4、效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像空间。

例1:《幸存者》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素。

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被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程,贯穿了文章始终;

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制尖力”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例2:《陈仓无路》在情节设置了怎样的“双线”结构?有何作用?(6分)

小说以“聚会”明线,叙述现实事件,以“回忆”为暗线回叙战争场景;

①结构、情节:明暗线交织折叠,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②人物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主题:设置双线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突出“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

④效果:无

(十四)短篇小说一句一段的妙处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②  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③  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換,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放果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其他题型

(一)句子含义题

1、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分别对它进行解释并结合主旨自和和情感加以延伸

2、用挖掘原因法

3、有手法的点出来

例如:请探究《阳光路十七号》文章结尾画线句“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的意蕴。(6分)

①心酸: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

②幸福: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③秘密: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分别解释三个关键词)

(二)人物形象题

(一)积累词语:1爱国2创新,继承与创新兼顾3执着专注4对事业的热爱4强烈的杜会责任感5严谨治学 6淡泊名利 7执著进取 8求真务实 9积极乐观 10坚韧不拔 11远见卓识 12个性率真张扬 真性情 13节位14关心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15保护人类进产的但际主义护入6技艺高超16勤劳,心灵手巧 17镇定从容18有原则19识大体顾大局20有理性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概括还是概括分析     2注意要先总后分

3人物形象要全面、准确       4多积累词语      5不少于三条

(三)赏析题

先点出手法:先考虑修辞,再考虑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再考虑语言风格+解释手法+手法效果+内容,感情,结构

例如:赏析《一种美味》中的画线句子“母亲端着碗,出神,地似乎用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地卸去了笑容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花然、忧心和无参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一一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四)心理变化题

1、简要概括心理变化过程

①只概括,不分析。②概括用表现心理的词语

2、分析心理变化过程,分点答。思路:概括心理的词语+结合文章分析

3.看分找点,心理词语。尽量从文中去找,仔细找,有时需要概括

例如: 《孝顺女儿》中老人在多次感叹儿女们“是我的骄傲”,请结合,文本探究老人感叹时的复杂心理。

①  为自己能拥有这样优秀的子女而感到由衷的骄做。从职业来看,文中父亲的儿女都是社会上的优秀人才,父亲想到自己的子女时会油然产生骄傲之情。

②是一种自我欺骗与宽慰。父亲得不到子女关爱,内心是失落的,但又不愿承认现实,不断地说自已儿女很优秀,只是刻意的自我宽慰。

散文阅读知识

一   作用类试题

(一)标题的作用

一、常考提问方式: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二、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解题思路:

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

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四、答题步骤: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五、标题的含义

1、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六、答题的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3、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七、“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或“能否换成另一标题”类

答题步骤:

①答文章主要内容

②答标题含义(有时可不答)

③答标题作用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答出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不需再答标题含义。

(二)句段作用题

答案要点: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引文的作用

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人称的作用

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C.烘托叙述对象某种特征。

二   原因概括类

常见题型: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要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   体会含义类

常见题型: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命题特色: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的“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  表达特色类

常见题型: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表达特色作用题的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如下表:

(一)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这另外一个意思才是语句的真意所在。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9.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这种环环相扣的句式,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0.比兴: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如《诗经》中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互文:是指在古诗文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相互补充,可以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3.通感:就是通过联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可以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4.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可以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木兰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5.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修辞可达到凝练美、简约美、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如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表达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4.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5.借古讽今:指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表现手法

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5.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文高分技巧,作文开头模板大全,“开场白”不能“白开场”!

开头模式

01

引议体

这种模板具体的模式是“引述材料+简析材料+提出论点”(有时,会将前两步合为一体或略去中间的简析环节)。

如此开头既会直接告诉阅卷老师文章没有脱离材料含意,又能旗帜鲜明地彰显文章的观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02

引言体

这种模板具体的模式是“引述名言+提出话题或论点”,即引用俗语、诗词、格言、人物言论、流行语等,并借势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或主张,引出下文。

如此,不但显得语言精练、含蓄典雅,而且使文章富有哲理性、知识性、权威性和文化味。

03

对比体

这种模板具体的模式是“彼事物、层面或观点+此事物、层面或观点”,即把相对或相反的意思或事物、事物的两个层面放在一起作对比式观照。

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或观点更为鲜明,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04

比兴体

这种模板具体的模式是“彼物起兴+此物事理”,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所明之理。

起兴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或以动植物兴,或以自然现象兴,经常和“比”合用,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强化观点的功用。

05

激趣体

这种模板具体的模式是“摆趣+激疑”,类似课堂上的激趣导入模式,即先摆出当下社会的某个热点或特定的事物、现象、问题、故事、矛盾,然后利用设问、设置悬念或倒叙的手法设置疑团,却通常不直接作答,启人以思,引人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霸带你写

引言体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大地人杰地灵,英才汇聚,一代代浙江人将“浙江精神”不断传递,而现在,火炬传到了我们这一代。

——2018高考浙江高分文《新的火炬从这里传递》

②祖国是阳光,我是苗。经过十八个春秋,曾经的幼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新时代的栋梁。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不仅应该在祖国的庇护下成长,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018高考北京标杆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③《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当然,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也”是梁启超的自勉,“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是康有为的宣言,清华大学更是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勉励莘莘学子。然而,具备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功吗?并非如此。

——2017高考甘肃高分文《也谈“成功之道”》

模板运用

开头①以清代诗人赵翼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引出“浙江精神”,并点明主旨——“浙江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开头

②先用“祖国是阳光,我是苗”的比喻结合材料里的“世纪宝宝”成长情况作铺垫,而后提出主旨,自然流畅,颇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开头

③以多句引用的方式,将《周易》中的名句和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名言统一在同一主题下,凸显主旨。

对比体

①十八年前,庚辰龙年,我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来到这人世间;十八年后,戊戌狗年,你接过火炬也来到人世间。有缘相逢,请你打开时光瓶。

——2018高考广东满分文《你我之梦,中国之梦》

②《诗经》是典型的北方语言,记述的是黄土地上的事儿,抒写的是黄土一样的情感,它代表的是中华儿女平凡的大多数,宽厚、坚忍。然而我认为,我们民族更华美的篇章是水一般的《楚辞》。

——2018高考江苏满分文《荆韵湘语》

③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让自己的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通过接受教育使自己进步完善,从璞玉浑金成长为有用之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国之重器,怀抱“为国为民,舍我其谁”之志。

——2018高考天津高分文《君子当为器》

模板运用

开头①“十八年前”和“十八年后”的情形构成鲜明的对照,形象地凸显了“传承中国梦”的主旨,起笔高峻,统领全篇。开头

②中考生对“语言”这一话题的描述可谓独抒性灵,称《诗经》抒写的感情像“黄土一样”,又说《楚辞》的篇章是“水一般的”,两相对照,凸显思辨,观点独到。开头

③引用孔子的“君子不器”,然后反弹琵琶,提出了“君子当为器”的中心论点,并进一步说明君子当为何器——有用之器、有容之器、国之重器,以“三器”领起下文。

比兴体

①鲜嫩滑口的野生菇可能含有致命的毒素,芳香四溢的玫瑰花下面是带刺的枝丫……生活中,一些光怪陆离的表象下面,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本质和秘密。

——2018高考甘肃满分文《莫让乱花迷人眼》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公平教育”。正如树有高矮,人亦有强弱,而巨树可变栋梁,矮木可成家具,人亦如此。教育使人成才,然才亦有不同,可为官以安一方,可为商以济一地,可为师以育一代。故教育不能唯分数论。

——2016高考河南满分文《教育不以分数论》

③蚜虫吃草,锈吃铁,虚拟的世界吃灵魂。

——2016高考浙江高分文《虚拟吃灵魂》

模板运用

开头①以“致命的毒素”之于“鲜嫩滑口的野生菇”、“带刺的枝丫”之于“芳香四溢的玫瑰花”譬喻起兴,引出后面“不为人知的本质和秘密”之于“光怪陆离的表象”的观点,由物及事、由具象到抽象,表述自然,观点的提出也水到渠成。

开头②以孔子、陶行知的教育主张起兴,点示自己的写作重点——谈教育方式和方法,以树木不论高矮均有用武之地譬喻人类,运用比兴手法自然地由此及彼、由物及人,顺理成章又让人信服地得出了“教育不能唯分数论”的中心论点。

开头③只有一句话,却是巧用起兴手法的典范——由物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由具体到抽象,开门见山地亮出中心论点,为下文不要做虚拟的奴隶的论证张本。

激趣体

①“我正被需要着!”“我是有价值的!”这是不少人的内心独白。我们总是自满于自己的“被需要”,误以为迎合并满足他人所需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总在“被需要”时斗志满满、沾沾自喜,但这究竟是自我激励还是自我麻痹?

——2018高考上海满分文《他需在左,自我在右》

②时下,很多人喜欢美容,爱买贵重的化妆品。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有其表之嫌?

——2017高考辽宁满分文《扫除腻粉呈风骨》

③“所以您终究还是要回去了,是吗,爷爷?”眼前的男孩已长大成人,但眸子里的真诚始终没变。“孩子,我已经没有遗憾,因为,我从这里的人们身上看到了我所在的世界中人们丢掉的最重要的东西——对阅读的热爱。”老人缓缓回过头,手扶着时光机的舱门,微笑着说。

——2017高考山东满分文《一个老人的穿越故事》

模板运用

开头①引入现象,设疑激趣,作者从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被需要”而不辨别这种“被需要”是好是坏的现实问题写起,为下文提出“人生的价值不应只是追求被他人需要,也要明辨他需是否正当”的主旨埋下伏笔。

开头②和①类似,只是观点已经蕴含在疑问之中。

开头③写老人要乘坐时光机回到自己所在的世界,并且巧妙地道出“热爱阅读”的主旨,接下来才讲老人的穿越故事——采用倒叙手法,凸显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