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问世间“苦难”为何物?
文丨《那些年》悦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这或许是最广为人知的词句之一。它被世人传颂,被小说引用,被谱写成歌曲。而发出这千古一问的,是金元之际的顶尖文学家元好问。
元好问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词作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在金代堪称一朝之冠。然而,这些金光闪闪的标签背后,还有一个关键词几乎贯穿了他人生的始终——“苦难”。
相比回答“情为何物”,他对“苦难”的回应更为精准有力。
仕途坎坷,他应之以坚持
元好问出身于书香门第,据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候,曾改拓跋氏为元氏)。1190年,元好问出生时,正值宋、金、元三方鼎立的时期。元好问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哥哥。尚在襁褓之中时,他就被过继给了叔叔。
元好问自幼聪慧,7岁就能写诗,有“神童”之名。养父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为其选择良师。14岁时,元好问拜博通经史的大儒郝晋卿为师。在老师的教导下,他刻苦攻读,深入学习经传百家,仅用六年就完成了学业。虽说他钻研学问不是为了应考,但是想要学以致用,元好问还是得走科举这条路。
第一次参加科举时,元好问16岁。在赶考途中,他听捕雁人讲了一桩奇事:捕雁人捕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之后竟然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心中触动,于是从捕雁人手中买回了那只殉情的大雁,并将它葬在汾河边,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也是这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篇传世名作。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虽然小有才名,但是第一次的科考却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又陆陆续续考了四次,都榜上无名。期间,他还经历了蒙古大军的破城、兄长在兵乱中丧生、家庭的流离失所等困境,这一切都让元好问十分受挫。
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屡试不中,元好问的才气还是为他打开了知名度。当时的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看到元好问的诗作后,大加夸赞说:“少陵以来无此作”。元好问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誉为“元才子”。
1221年,32岁的元好问在第五次科考的时候终于进士及第。还没来得及庆祝,他却因为科场纠纷遭到诬陷,为了保持名节,他果断放弃了入仕的机会。
1224年, 元好问在赵秉文的举荐下,考中博学宏词科,以进士的身份进入仕途,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
入仕后,元好问兢兢业业,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遇上大旱之年,他大声疾呼,积极向上级汇报灾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百姓减免了三年赋税。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之后,他被选拔到尚书省任职。但是很快,金朝灭亡,元好问的仕途也戛然而止。
家国离乱,他应之以担当
生逢乱世,人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元好问在金朝为官,又亲历了金朝的衰落和灭亡。
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汴京。元好问看到金朝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于是在危难之中写信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求助,请求他保护并且任用中原儒生王若虚、杨奂等54人。他所举荐的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记载,他们在传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1252年,63岁的元好问北上觐见忽必烈,给他奉上“儒教大宗师”的尊号。忽必烈高兴地接受。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都有讨好忽必烈之嫌。然而,元好问又乘机提出免除儒户的兵赋等建议,忽必烈最后也采纳了。这些举措事实上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元好问的做法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是他的实际行动似乎也能回应人们的质疑。耶律楚材向来赏识元好问,并且一再诚意请他出仕,元好问谢绝后回老家隐居,始终没有在元朝入仕。
著书艰难,他应之以热情
著书立说是一件苦差事,元好问却始终乐此不疲。
刚入仕途时,元好问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因为不受重用,他请长假回到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俘虏失去自由。期间,他编写了《中州集》,将金朝已故君臣、百姓的诗词整理成书,并为作者立传,以诗存史,缅怀故国。
拒绝了耶律楚材的盛情邀请,元好问回到家乡隐居,开始了一心一意的著书生涯。作为金朝衰亡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元好问认为“国亡史兴,己所当任”,自己有责任编写金朝的史书。为此,他到处奔波搜集资料,采集了大量的金朝君臣的言论、活动、事迹,积累的资料共计上百万字。他在家中建造了一个亭子,无论寒暑,在亭中著述写稿。
元好问信心满满,打算查阅抄录《金实录》后开始着手《金史》的写作。然而,因为一些变故,他没能如愿看到《金实录》。修金史的工作就此搁浅,最后抱憾而终。但是,他凭一己之力完成的整理工作为元代修史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尤其为《金史》的成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生实苦,他应之以词赋
纵观元好问的一生,似乎处处坎坷波折,他却找到了可以相依相伴的精神支柱——诗词歌赋。清代学者赵翼曾这样评价元好问的一生:
《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苦难中和诗词为伴,元好问完成了自己在乱世中的修行。他的诗作“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据统计,元好问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
元好问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曾经写下“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的诗句。事实上,他的“丧乱诗”确实也是杜甫之后少有的现实主义诗作。他在诗中记录下山河的破碎,乱世的惨状:“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歌,也写出了一个爱国者的呐喊,是诗,也是史。
1257年,元好问离世,享年68岁。据说,他嘱咐后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便可:“诗人元好问之墓”。
高尔基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苦难,并不是成就一个人的必要条件。但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能否从苦难和挫折中学习、历练、成长。正如元好问,他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但是他能够选择自己应对苦难的姿态,那就是以诗人的身份走过纷乱的时代。于是,一个不幸的时代便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问世间“苦难”为何物?想来元好问的回答应是:“醒来明月,醉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