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穿纸尿裤,宝宝不会建立排泄意识,2-3岁,是如厕训练关键期

文丨福林妈咪

三岁后,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但是很多宝宝还没有学会自主上厕所,每天上学,妈妈都需要给他多带一条裤子,有时候甚至一条都不够,老师还要打电话让过去送。

旭旭妈就开始教孩子怎样上厕所,她之前一直给孩子穿尿不湿到快三岁,现在脱掉了纸尿裤,但是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坐上儿童坐便器。

每次想便便时,旭旭都皱眉,咧嘴,要妈妈抱。

妈妈问:“要便便?”

小明摇摇头说:“不”。

这种情况一天会重复好几次, 直至妈妈给他穿上纸尿裤,才能解出便便。

这样的情况,让旭旭妈感觉得到有点复杂。

孩子之前长期使用纸尿布(裤),现在出现了排便困难的症状。

旭旭奶奶就说:现在都说让孩子穿纸尿裤,还不让把尿,看看现在孩子连排便都不会了。

其实,我们身边一直都有反对纸尿裤的声音,以前用尿布带娃,孩子就不会有如厕训练的问题,也不需要所谓的如厕训练裤,这训练裤,可不就是以前的尿布么,这不是折腾孩子么?

说得好像有道理,看到这,妈妈们可能也困惑:“排便时为什么会依赖纸尿裤?孩子到底该不该使用纸尿裤?”

随着社会的发展,纸尿裤越来越柔软舒服、合身、方便,深受育儿父母的喜爱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布尿片。

婴儿(1岁以下)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大小便。纸尿裤可以吸收尿液,在宝宝还不能控制大小便的时候,可以随时吸收,让宝宝自由自在的排便,不用担心尿布塌湿宝宝小屁屁,是比传统的尿布要好的。

而且纸尿布(裤)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父母照料婴儿拉撒的时间。特别是夜晚,父母和孩子可以睡一个安稳睡。

另外,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孩子被人控制的意识,是从婴儿时期的排泄行为开始的,宝宝被大人把屎把尿,对他的潜意识有深远的影响。

本能的、随意地排泄,婴儿不会形成记忆,所以这个时期,纸尿裤的使用对父母和婴儿都是有益的。

但2-3岁的婴幼儿,纸尿裤的使用弊大于益。

婴幼儿(1-3岁)期,孩子与排泄有关的大脑区域——大脑皮层、脊髓反射区的功能和生理器官——膀胱、直肠已逐渐发育成熟,对排泄有了一定的意识和控制能力。

这时孩子对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易于适应新环境,是训练孩子蹲便或坐便的最佳时期。

所以一般来说,一岁半以后,就可以给孩子脱掉纸尿裤,逐渐训练自主如厕了。当天,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发育程度,逐渐减少纸尿布使用的频率,有意识地改变婴幼儿的排泄环境,慢慢训练孩子蹲便或坐便。

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可在家长的帮助下,顺利过度到入厕蹲便或坐便,3岁左右可独立完成入厕便便。

但是一些父母,仍然继续长期给婴幼儿使用纸尿布——特别是夜晚。

随着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发育,孩子的意识增强,对穿着纸尿布(裤)排便形成了记忆,加之对排泄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从而对纸尿布(裤)形成依赖——没有纸尿裤就憋着不排。

时间久了,排便成了父母和孩子都头痛的事。

如何帮助孩子纠正排泄习惯?

这是妈妈和孩子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习惯成自然”,改变会有点难,需要父母与孩子相互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父母的心态要平和,不要紧张

人的情绪在语言(口头语,肢体语言)、表情、行为上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放松心情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才愿意与父母配合。

孩子有便欲时,肚子可能会有点痛,这时父母可以形象地告诉孩子:“便便太淘气了,在用力往外钻,宝宝勇敢点,让它出来,出来就不痛了。”

慢慢改变一些孩子因怕痛,有意控制便便的习惯。

告诉孩子肛门在哪,便便多了,就会从肛门排出来。

让孩子了解身体的功能,克服好奇或害怕的心理。

膳食中适量增加绿叶蔬菜和润肠的水果:如香蕉,防止大便干燥。

有意识地训练

先给孩子准备一个小蹲便器或痰盂,吃完饭15-25分钟后,是肠蠕动时间,这时可能会想排便,父母可让孩子入厕,在蹲便器上蹲一会。如果孩子不愿意,可耐心陪着。出门在外或父母没空时,可以让孩子随便在屋里蹲一会。坚持一天2-3次。

一个新习惯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父母切记烦躁,强求孩子快速满足自己的期望。可温柔地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赛谁蹲的时间长”,父母可根据孩子的耐受力,提前结束游戏,或让孩子获胜,孩子就会对蹲感兴趣。

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在内心深处是愿意与父母配合的,在训练中可能会拉不出便便或控制不住、裤子脱得不及时,便便弄脏了屁屁或衣物等都是很正常的。

婴幼儿2岁左右,能认出镜中的自己时,就有了自我意识,3岁左右就知道害羞了。遇到这些囧事,心里会难过、胆怯,这时父母切记不要打骂嫌弃孩子,要温柔地对孩子说:“不要紧,这次蹲的时间比上次久,有进步。”或者说:“洗干净就好了。”

物质奖励

只要孩子练习蹲了就可物质奖励,奖品可以是孩子喜欢的糖果、小玩具、漫画书等,贵在坚持。如果孩子能顺利完成蹲便或坐便,奖品可丰富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母耐心的行为指导和陪伴下,孩子最终会习得入厕蹲便或坐便。妈妈无后顾之忧,孩子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