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九)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9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释     解
老师说:“好德君子以弘扬'仁之为人’的仁德之道为己任,善察情感好恶背后的道义,善辨文字言说背后的几微。在其为政的实践中,诚实守信,谨慎逊让,尽职尽责,通过不断的改过正偏,让其政近善从道,彰显君子明德趋善的弘道之功。因此,行政者对于一时失察不明的过失和私利背道的过错,在明察自己失道、失职之后,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勇于修偏改过,自省警勉而不贰过,让道义畅亮通明,那么就会,安于偏习,使道义蒙垢而不明,这样就会让无知而犯的过失成为真正的过错。”
释     字
过(過)

《说文》:過:度也。从辵咼声。古禾切,《广韵》古卧切。

《广韵》:過:经也,又过所也。《释名》曰:“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也。古禾切。误也,越也,责也,度也。古卧切。

汉字“过(過)”从辵咼声。辵表示行走动作。咼,从口冎声。冎,骨之初文,从口,表示口歪斜。《说文》:“咼,口戾不正也。从口冎声。”过的本义为跨步而过,表示经过、度过、渡过等义,引申为超过、过失、失误、错误等义。《正字通》释“无心之失谓之过,有心之过谓之恶”,对“过”和“恶”进行了概念区分。

《说文》:改:更也。从攴、己。古亥切。李阳冰曰:“己有过,攴之即改。”

《洪武正韵》:改:居亥切。更也,易也。从身己之己从攴,今作改,监本从巳误。

汉字“改”,从攴从己,己亦声。攴,为手持器械治事状,表改旧式而从新之义;从己,表示改字与己有关。初文为从巳从攴的“攺”字,由古代辰巳之巳和已止之止本为一字,推知初文会凡事已止则有更改之意。张标在《字源》释:声旁己,像隿射之缴,含约束意。战国之时,改字仍承袭西周以来从攴从巳的借用字形,“巳”逐渐由蛇形变成近似于跪跽的人形,此后改、攺就正式分离出来,不再具有同形字关系。《说文》“改,更也”,本义是变改、纠正、修正。

素     说
前一章通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好德君子的顺道随性所彰显的弘扬 “仁之为人”的仁德道义之善,从而把握道对万物的平等而无偏私于人的面向。本章通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教导,期盼行政者能从自己既往的过失不为中有所觉醒,不畏不惧,自觉主动地改过向善,行仁者不惑的直道之政,引导教化民众趋善避恶而择仁,以尽君子循义守仁的弘道之职责。
老师说:“好德君子以弘扬'仁之为人’的仁德之道为己任,善察情感好恶背后的道义,善辨文字言说背后的几微。在其为政的实践中,诚实守信,谨慎逊让,尽职尽责,通过不断的改过正偏,让其政近善从道,彰显君子明德趋善的弘道之功。因此,行政者对于一时失察不明的过失和私利背道的过错,在明察自己失道、失职之后,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勇于修偏改过,自省警勉而不贰过,让道义畅亮通明,那么就会,安于偏习,使道义蒙垢而不明,这样就会让无知而犯的过失成为真正的过错。”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是承接前面的教导,在升华总结形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形上法则之后,对行政君子的过失错误进行教导,期望行政君子通过自我的修行自省,发明本有的明德,知过改过,警勉克制,使明德澄明敞亮而不再蒙垢,从而行君子的弘道矫正人世之职责。因此本章不是一般对君子修身自正的教导,而是针对礼崩乐坏,道义蒙垢不张,行政者昧心自欺,弃道逐利的现状进行的期盼,盼望行政君子不忘行政之职责行“仁之为人”之政,弘礼乐仁德之道,通过不断的审察明辨中逐渐地明明德,通过克制向善不损仁害物的日日渐近中改过向善趋近于仁德之道。来可泓在《论语直解》中评述道:“孔子十分强调改过,他不承认有天生的圣人和不犯错误的人,只有发现错误,不断改正,才能达到圣王的境界。”张居正在《四书直解》中解道:“于此见人固以无过为难,而尤以改过为贵。故大舜有予违汝弼之戒,成汤有改过不吝之勇,万世称圣帝明王者必归焉。自治者当以为法。”
(0)

相关推荐